又到一年七夕节
当你和爱人相依相伴时
却有人如牛郎织女般
几个月甚至几年都见不了一面
她们可能是医护人员
可能是乡镇基层工作者
……
但她们都有一个相同的身份——军嫂
和往年不一样,今年的七夕,军嫂张丽霞难得可以和丈夫一起过。而能有如此待遇,却是因为前不久发生的一起小车祸。
出生于1988年的张丽霞是石佛乡夏家村村支委兼专职网格员,同时也是一个二孩妈妈。丈夫在安徽滁州服役,每年只有40天的假期,剩余的300多天,张丽霞就是他们这个小家的“天”。
7月29日,三岁的儿子被一辆装满柴火的三轮车滑坡时撞倒,大腿根部受伤在医院缝了4针,为保险起见,7月31日,她又带着儿子到杭州做进一步的检查。得到消息的丈夫,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了半个月的假,赶到杭州会合。
对于孩子来说,爸爸的“迟到”是家常便饭。
2019年5月,张丽霞二胎即将临盆,而丈夫因集体外出训练,没能陪在身边,孩子快满月了才赶回来。快生的时候,张丽霞因为血小板低,不能打麻醉,“当时其实有点无助,不知道是顺产好还是剖腹产好,老公又不在身边。”最后,她选择了剖腹产,打的是局麻。
这一年,丈夫只回来过这一次。错过了妻子最脆弱的孕晚期、哺乳期,错过了孩子呱呱落地的第一声啼哭。而那时候因为有保密要求,所以丈夫在哪,在做什么,张丽霞都不知晓。
“那段时间他比较忙,手机不能随便带在身上的,所以他只知道我快生了,我具体什么时候生的,生了个什么,两三天后他才知道。”张丽霞以玩笑的口吻说道。
女儿最常问妈妈的就是:“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啊?”
一起外出吃顿饭可能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对于异地军婚家庭来说却是一种奢望。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吃顿饭,一起出去露营或者参加户外活动是女儿墨墨盼了好几个月的愿望。
其实,张丽霞也不是没有考虑过结束异地分居,在女儿一岁多的时候,她带着孩子和妈妈前往滁州,尝试随军了三个月,但是在那待了一个星期左右,丈夫又被调去了福州,在那一待就是一年。
丈夫在部队过着“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搬”的生活,去哪、去多久都不确定,久而久之,张丽霞离丈夫近点的心愿就此“熄灭”了。
作为一名军嫂,在与丈夫从恋爱到结婚的十年时光里,不仅有酸苦辣咸,还有甜。
张丽霞与丈夫小学、初中、高中都在同一个学校,算是从小到大就相识相知的朋友,在大学也一直保持着联系,毕业后的一次高中同学聚会让两条相近的“平行线”有了交点,促成了这段佳话。
“有一次去看电影,在开场的时候听到了我的名字,我又惊讶又奇怪,后来才发现原来是他做了一段从相识到求婚的经历的视频,联系了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帮忙播放。”虽时隔多年,回忆起丈夫准备的惊喜,她的话语中透着甜蜜。
“婚后他对我也非常体贴,上次‘五一’休假的时候,他在坐车回部队当天,把家里的衣服都洗了,卫生也都搞了一遍才走的。我回家以后才发现。”张丽霞又惊喜又感动。
“他很踏实、稳重,为人正直。”对丈夫,张丽霞是赞不绝口,“做事非常果断从不犹豫、拖拉,而且非常自律,这点是我非常佩服的。”她说,丈夫哪怕是休假,也要每天早上起来跑个3公里,“他是个没有惰性的人,我受他影响,性子变得没有以前这么急了,他是我的良师益友。”
如今,担任村支委和网格员的张丽霞,深知岗位虽小,但责任重大,面对年龄偏大的服务对象,她身为母亲,更知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的难处,所以只要村民有所需,她必有所应。
上门服务、专车接送她毫不犹豫,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她毫不迟疑,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上,她还经常接送行动不便的老人前往乡卫生院接种疫苗,同时还要轮流坚守核酸检测点和路口值守点位,村里有事她都跑前跑后积极协调解决。女儿在县城上幼儿园后,她基本每天都得往返于县城和夏家村之间。
“赶场子”是她的生活常态,“补位子”是她对丈夫的承诺。
过了建军节,再过七夕节,这次张丽霞想对军人丈夫告白一次——
“你是祖国的守卫者,也是我的盖世英雄。”
不同的情节,却有相似的幸福,不同的职业,却有相同的责任。和张丽霞一样,姜锦佳也是一位军嫂。
8月2日10点,穿过人民医院大厅,在住院部五楼的手术室外,我们见到了刚下了手术的姜锦佳,她还穿着倒背衣,戴着手术帽。可能是平时工作忙碌的缘故,瘦小的她,走路带风。
28岁的姜锦佳是龙游县人民医院手术室的护士,负责手术的洗手巡回、物品清点以及手术配合等工作。年纪不大但这已经是她来人民医院的第八年了。
她先后在医院的急诊室、ICU待过几年,2020年才进的手术室,作为手术室的护士,她的生活像被装上了发动机,白班从7:30至17:00,夜班从19:30一直到次日7:30,足足24小时连轴运转。手术室的护士长陈立萍评价:“小姜是个女汉子,工作上任劳任怨,加班随叫随到。”
上班忙,下班的姜锦佳也忙。因为她是军嫂。
姜锦佳的丈夫是一名有着12年兵龄的老兵,目前在衢州服役。
成为军嫂,姜锦佳用“命中注定”来形容。原来,姜锦佳的父亲也是一名退伍军人,身处军营十四年,母亲随军,直到姜锦佳四岁,母女二人才离开家属院回到龙游。她的童年是许多军人叔叔阿姨陪伴着的。正是这段在家属院生活的经历,让姜锦佳对军人有了更深的亲切感。
但是当真正要嫁给军人时,妈妈对女儿也有些担心,害怕女儿一个人会辛苦,希望她能找一个普普通通可以一起过日子的人。面对妈妈的担心,姜锦佳宽慰道,“没事的,你和爸爸不是也这么走过来了吗?”
姜锦佳和丈夫相识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接触以后,觉得对方踏实又有责任感,心里就认定了他。在她的眼中,军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光环。
恋爱期间,两人大概一两个星期见一次,为遵从部队纪律,基本上都是姜锦佳坐一个多小时的大巴车去找他。和军人约会,被放鸽子是常有的事,“之前好不容易休息日见面了,但他因为有紧急会议就又被召回。”姜锦佳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刚在一起不久嘛,肯定是会难过的,但也没办法呀,毕竟那是他的工作。”
军恋是孤独而又辛苦的,军嫂这个称呼一旦背负,那就意味着牺牲和付出。
2019年,在姜锦佳预产期的前两天,丈夫还特意提前一天请假回家陪产,但生完孩子之后的第三天就被部队召回了,随后又去外省出差,一去就是半年。
孩子出生以后,由于爸爸经常不在身边,七个月咿呀学语时,叫的第一声是妈妈。
“孩子生病的时候,他基本上都不在家,都是我和婆婆或者妈妈带孩子去医院。”
“那你觉得委屈吗?”
姜锦佳摇了摇头,小小的声音却无比坚定,“不委屈。”
尽管爸爸总错过儿子的生日,但是周末回来的时候,一定会买个蛋糕,给儿子补过生日。因为医院实行轮休制度,所以两人的休息时间常常错开,“周末他回来了,但是我有时候却要上班,所以一起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少。”姜锦佳有些愧疚。
兴许是在家庭的影响之下,三岁的小朋友,已经许下了以后也要当兵、当警察的愿望。在家里学着爸爸拿枪、踢正步的样子,让家人都感到十分惊喜。
“那你以后一定要好好努力噢,要像爸爸一样成为一个为国家做贡献的人!”
现在,他们都已非常理解对方工作的特殊性,工作时间默契地互不打扰。
丈夫深深的责任心也时刻影响着姜锦佳。2022年3月,新冠病毒在衢江、开化等地蔓延,作为一名军嫂、一名医护工作者,姜锦佳放下家里还不到三周岁的孩子,主动请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抗疫,一直在抗疫一线工作。
……
这个七夕,不出意外,丈夫还是缺席了。但姜锦佳显然已经习惯了,她的脖子上戴的项链,是六年前丈夫送的七夕礼物,她戴到现在还宛如新的一般闪耀。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爱情样子;你守卫国,我守护家,这也是爱情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