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瓷米,是什么米?
分享到:

图片


图片


在很多人眼中

龙游是一个柴米油盐的小城

但其中却有很多耐人寻味的角落

有山水诗意,有市井烟火

也有艺术人文

文创是一座城市的纵深感

在龙游,如何做文创?

怎么做文创?

今天,瓷米文创的主人公瓷米-吴琴芬

或许能够分享在这条龙游文创之路上

自己的际遇和感受



瓷米
(一)黄泥山


图片



创意无边界,艺术在乡村。11月29日,还没走进瓷米文创,就被门口的立面和整栋建筑的精致感吸引了。而此时的吴琴芬正在低头创作,她戴着贝雷帽,安静地做着手头的事情。

一直从事艺术行业,她的穿着也十分文艺。没怎么化妆,却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


图片



和她本人一样,瓷米文创,也具有一种极简的美感。从远洋现代城、老粮仓、西湖沿再到溪口未来社区,这是瓷米第四次“搬家”。一路的兜兜转转,在吴琴芬的眼里,是她作为“瓷行者”的“无尽之行”。

1981年出生的吴琴芬,虽从小热爱国画,但所作的工作与绘画“八竿子打不着”。一直到一次旅游,偶然接触到了陶瓷制作体验,她一下子就爱上了“瓷”。


图片



放弃原本的工作,吴琴芬进入景德镇陶瓷大学进修。对于这个决定,吴琴芬说,“其实也不突然,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更坚定了自身的喜好。”看似不理性,其实早已在冥冥之中有着长长的情感铺垫。

吴琴芬选择了具有浓厚历史感的老粮仓作为工作室,并工作室取名为“米”,以“瓷”换“米”,在满足个人艺术爱好和追求的同时,用制作出来的陶瓷养活工作室。当时工作室的主要工作以陶艺培训、瓷画创作以及陶瓷艺术的传播和推广为主。


图片




图片



龙游古窑历史久远,据历史记载城南边的方坦窑是全国最早成功烧制出乳浊釉瓷的窑口。吴琴芬多次探访、实地研究,创作出了一套完整的青瓷碗,让历史方坦窑重现。


图片




瓷米
(二)西湖沿
2018年,吴琴芬注册了新商标——方坦窑火,并一直在思考,如何将龙游古窑的历史更好地传承、发扬出去。

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观念的转变,对于产品的欣赏逐渐上升到文化、价值观、世界观的认同上,这是文创产业横空出世的原因。故宫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就是在这个思路下,突出重围。

图片

“游客们来旅游,除了欣赏本地的风景外,是不是能真正地带一些有故事的东西回去?”吴琴芬出生于庙下乡,对家乡、对龙游有着浓厚的情感,在文创作品的考量上,很多是基于龙游、家乡进行创作,于是她花更多时间去研究、挖掘龙游特色,进行陶瓷创作,有意识地融入龙游本土风情,作为旅游宣传用品。

因此,设计出了龙游石窟、年年红、民居苑和绿葱湖(即六春湖)四大景点瓷片。这是吴琴芬手下最初的一批文创产品,也是她最早对龙游文创的想法和实践。

就在她以为自己能够安心地在老粮仓进行一辈子创作时,却迎来了拆迁。要离开这个地方,她很不舍得。

图片


吴琴芬是一个特别讲求感觉的人,认为结构本身的型是基本美学要素,当初看中老粮仓,也是看中了粮仓的主体结构。花了很多的心血,把一个“破破烂烂”的旧房子,一点一滴布置、经营成了她想要的样子。

要搬离,自是十分不愿。但也确实没有回转的余地,于是只好打起精神,辗转找了多处房子,本还是想选一处“老房子”,但又怕面临拆迁问题,只好更为理性地选择了西湖沿。

图片


搁置了半年时间,2018年工作室重启正式搬进西湖沿。

 走近西湖沿的日子里,吴琴芬一直在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瓷”换“米”,但“瓷”与“米”总会有失衡和打架的时候,在这个时间里,她的感觉尤为明显。

做出这个决定,她说,“不知道是一种自我的进步,还是文化的退步。觉得自己似乎在慢慢退出自己想要的舞台。”

图片


瓷米
(三)溪口未来社区
但吴琴芬还是坚信,假以时日,瓷米的“窑火”一定会有适宜的地方,重燃复烧。

好在,等待的时间并没有太长。

2021年,瓷米与溪口邂逅,溪口未来社区前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老建筑的黄泥山小区,一度是溪口镇乃至整个龙游的中心,然而从90年代起,随着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才流失、资源闲置、生活品质下降……黄泥山小区一度陷入凋敝。

图片


2019年,乡村未来社区开始规划,乡伴文旅着手打造乡村振兴案例龙游溪口未来社区。以“溪口公社·快乐老家”为主旨,提出了“八乡”改造策略,在场景设计上,尽量保留场地内建筑历史风貌,植入现代设计语言,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发展,让历史与未来产生对话。

要发展好未来乡村,不仅是在小区的外貌上要进行改变,更要发掘其中的文化与故事,将“乡愁+创业”为特色场景,发展乡愁经济,这与瓷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图片


兜兜转转三次,瓷米工作室落户了黄泥山小区其中的一栋工矿风貌建筑内,曾在老粮仓丢失的基层文艺工作者源自内心的诗和远方,再一次回响。

自入驻以来,几乎每天都有村民在门口张望,“这里到底是做什么的呀?”吴琴芬觉得这个问题的产生本身就充满了意义,她会热情地邀请村民们进来参观,给他们讲解。

在龙游这样的综合型艺术生活空间是非常少的,吴琴芬认为村民们能对此产生好奇,并且主动了解、接受新事物,是一件十分欣慰的事情。

图片



瓷米
(四)瓷米文创
“那我也带你参观一下瓷米吧。”在大门的左手边,是一台黄泥矿区留下的老机器,与现代化的3D打印机摆放在一起,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吴琴芬追求艺术的理念,“今天的创新,或许就会成为明天的传统。”

用艺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脉络,用艺术凸显地域魅力,并创造全新价值,这也是瓷米文创的追求。

图片


正式进入瓷米文创,一楼用于展示作品和制陶体验。

这些作品中,大部分出自吴琴芬的设计,且处处可见龙游的元素,溪口笋宝联盟“站”在最前面,迎接客人。各种各样的“竹”元素也融入作品之中,成为可佩戴的耳环、手链等元素。龙游石窟的壁画也被搬进了茶杯里、丝巾里......

图片


“有了这样一个展示的空间,来到溪口未来社区的人,都会进来看看,还能带走一点与溪口相关的元素。”吴琴芬说,最近有企业与她进行对接,想要批量制作一批与龙游相关的文创产品。

往里走是制陶体验区,也是吴琴芬进行创作的地方。

图片


二楼是曹春生教授专家工作站、设计部和直播间。目前瓷米工作室主要以瓷米吴琴芬、虾米杜晓霞、多米王艺洁三人为主。但随着今后的发展,团队的人会越来越多......

溪口未来社区,让瓷米的发展呈现出将陶瓷文化研究、文化艺术交流、文创研发设计与制作推广、城市雕塑设计、公共空间设计与布展、书画艺术美学传播、陶瓷艺术家居生活等融为一体成为综合性的文创基地的趋势。

这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工作室聚集到此处,“这段时间朋友一直与我商量,也想在溪口成立一个工作室。”

图片


瓷米文创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在这里迸发。未来,溪口又将和瓷米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