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店里
10月19日,龙游气温骤降。太平东路的一个巷子里,穿过弄堂,走上楼梯,二楼有一爿偏僻小店,人来人往。这里,是几乎每一个龙游的家庭主妇都熟悉的地方——方圆纽扣店。
(二)家里
除了纽扣店的重心已经开始慢慢转移,方圆纽扣店还有一个巨大的改变,就是常年驻扎在店里的老板娘叶瑞香,这段时间都一直在家里帮忙带孙子。
“当时决定回家带孩子,哭了好几个晚上。”一边是家庭,一边是事业,叶瑞香难以两全。回想起31年来的创业经历,叶瑞香又红了眼眶。
1990年,叶瑞香才27岁。如今,都已成了奶奶。在开纽扣店之前,叶瑞香做的是五金生意,时间一长,她觉得这行不太适合一个女性,因此,就听从妈妈的建议,改行做纽扣,她自己也喜欢这一行。
在做生意上,叶瑞香一直都很有天赋,考虑到纽扣生意利润非常低,因此她想尽一切办法压低成本。首先在店铺的选择上,一定要租金非常低,于是她就相中了小弄堂里的一个小店面,这也是很多人印象中的方圆纽扣店。当时,还叫“一线天百货店。”
“一线天”很形象地描绘出了这个店铺的狭小。因为店铺太小,得做得亮眼才能让人记得住。于是,叶瑞香就把店铺糊得雪白,还把扣子按照颜色分类,用透明袋子封好,一排排挂在墙壁上。来来往往的人,视线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一时间,小小的店铺里居然挤满了人,有散买的也有裁缝来批发的,忙的时候,门口经常排起了长队。这不仅得益于叶瑞香把店铺设计得好,更重要的是这小小的店铺,真的“肚里有货”。纽扣数量多、款式齐全,叶瑞香的审美又好,很快就能给顾客们配到满意的扣子。
有一年冬天,小店门口挤满了人,叶瑞香看到门口等着的顾客,都被冻得不行,而且店里来帮忙的小姑娘们,手也都裂开了。“生意不能这样做啊。”她心想,一定要换个大一点的地方,于是就把店铺搬上了二楼,也就是现在这个地方。
虽然改了地方,但对生意却没有丝毫影响。新店铺开张是2000年11月18日,是叶瑞香做纽扣生意的十周年。既是为了庆祝新店开张,也是欢庆十周年。她还搞了一个纪念会,邀请龙游所有的裁缝来参加。为了这,她专门写了祝词感谢裁缝朋友们对她生意的支持,还给每个裁缝都送了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电熨斗靴,就是防焦底板。“这在当时还算是稀罕物,是专门从温州批发来的。”
(三)心里
如今店铺里的工作人员,都是做了几十年的“老裁缝”。对店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妈妈,就是裁缝出身;现在接替叶瑞香代管店铺的弟妹沈小琴,之前也一直都是裁缝,她打趣道,“自从接手后,人都瘦了8斤。”
再就是店里的大师傅郑美娟,说起她,叶瑞香满是夸赞,“她是真的能干又聪明,心灵手巧,还很善良。”
郑美娟早先年也是龙游城里的一名裁缝,但随着服装厂越来越多,她渐渐失业了。有一段时间,就以开保龄球店,卖卖报纸、书籍为生。因为与叶瑞香一直都有生意上的联系,两人早已成了好友。郑美娟虽然改行,但心中还是不愿放弃自己的手艺,闲时就帮叶瑞香店里也做做缝补的生意。
可是两人店铺隔得远,经常这边客人等得着急,那边郑美娟手上还有别的活。一来二去,叶瑞就建议她还是到自己家的店铺里来干活。就这样,郑美娟来到方圆纽扣店,已经15年了。
“其实和美娟一样的裁缝,我们店里还有很多,大家都是很喜欢这行。”叶瑞香感慨道,以前每天早上大家一起来到店里,都是有说有笑,干劲满满。但现在年纪渐长,常年坐在缝纫机前,一个个都已经有了“职业病”,腰酸背痛的。她卷起自己的袖子,“你看,我现在手上都要贴药膏。”
看她做得这么辛苦,叶瑞香的老公总劝她,“我们也到了退休的年纪,要么就把店转手给别人干,自己在家带带小孩就好了。”一听到这种话,她都忍不住难过起来,店铺对她来说,也就是自己的小孩,哪能说放弃就放弃。“等孙子稍微大一点,我还是要回去看店的。”她有些“倔强”地说。
虽然现在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纽扣也几乎成了另一个时代的符号,裁缝生存的空间也越来越狭窄。但叶瑞香总觉得,只要人有需要,这个小店还是能坚持下去,她们也还是能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要说有什么遗憾,就是她一直想办一个培训班,教人缝补衣服,但是因为太忙没有实现。“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少玩一点手机,抽一点时间来我们这里,我们很愿意把这份手艺教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