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平方米的小店
1把座椅
1把剃刀
1个人
坚守了20年
在龙游河西街的转角处
伍菊香掌握着周边不少人的“头等大事”

(一)
“我这个头啊,留了快2个月了。”
9月18日,中秋放假前的最后一天,王大爷从宁波儿子家回到龙游老家,出门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剪个头”。
来到的地方,开在河西街、北门菜市场后,叫“友谊理发店”,也叫“十元理发店”。
这家只有大概10平方米的小店,一个洗头处、一个座椅,开了快20年,只做简单理、染发。
“先洗头。”老板伍菊香招呼客人坐下,她自己留着一头简单的短发,做起事情来,也是干脆利落。店面小,再多一个人,都显得有些局促。因此,20年来从洗头到剪头,都是伍菊香一个人,偶尔帮人家染个头。
三下五除二,就洗好了,全程没有废话,水温合适吗、要用哪个牌子的洗发水、会不会痒......这些问题都不用问,就连要剪什么样的发型也不用问。伍菊香拿起一个像剃须刀一样的推子,需要多剪一些的地方,就利落地“推”掉,小意思修一下的地方,就轻轻地“剐蹭”一下。
“稍微给我剪短一点。”剪了好一会儿,王大爷才开口说了一句话。年纪上来了,还是喜欢头发短一点,干净一点。“上次我在宁波啊,一个小伙子给我的头,剪得可尖,再也不敢去剪了。”
一个小时内,来了三位顾客。每个顾客都走一样的流程,从洗头、剪头到吹头,大概只花十分钟不到的时间,结束以后,三位顾客都不约而同地用现金支付。
而伍菊香则用看似一样的手法给不同的顾客剪头,剪出来的头发,却都很合适。
她与顾客之间交谈不多,但言语中,都透露出相识很久的感觉。她会贴心地和顾客说,头发一定要用吹风机吹干,特别是晚上,再不然也要用干毛巾多擦一会儿,也会关心顾客最近的身体情况。
(二)
(三)
伍菊香发挥之前学裁缝的韧劲,一连好几天,每天都去师傅店里。看着她勤奋的样子,师傅也同意教她,也事先告诉她,只教她6个月。师傅考虑到她年纪也大了,基本上学徒都是十几岁就出师了。
在店里的这几个月里,伍菊香比其他任何学徒都认真,别的学徒还会偷偷懒,只有她每次都会站在店门口,主动接待客人。学了一段时间以后,伍菊香就开始给家里人剪头发,练练手,后来又给村子里的人剪,他们都夸她的手艺好,比店里剪得都好。
于是,在店里她也开始慢慢给顾客剪头,“他们还是对我不放心,还要叫师傅再改改。”伍菊香有些无奈,每次师傅改,她都在一边看着,其实也没改多少,就是顾客心里不放心。
想到这里,她就很想快点独立。一次,她给一个女顾客剪了一个当下最时髦的“刀削头”。第二次,那个女顾客又来店里,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你来给我剪”。
这一次,伍菊香觉得自己得到顾客真正的认可。不久以后,她就自己在文化店上找了个店面,但房租太贵。她又兜兜转转,发现在河西街上就有这样一家店面。小小的,虽然位置有点偏,但好在附近又有居民又有菜市场,就租了下来,理发的价格从最初的3元到5元到8元再到现在的10元。
“别人都说我可以涨涨价,但是我想我开在这个巷子里,而且都是老顾客。”伍菊香想想还是维持现在的价格,不想赚多少钱,每天就像上班一样, 早上8点左右到店里,刚好买菜的人也差不多是这个时候来,回家能够在太阳落山之前就可以了,没客人就坐在巷子里玩玩,或者去师傅那里看看。
原来,她也曾经休息过一段时间,因为手容易过敏,长时间浸在水里给客人洗头、染头,十个指头经常缠满胶带。实在坚持不下去,她就将店面转给别人。一年左右,接手的人就不干了。得知房东要把店面转给别人,伍菊香觉得很舍不得,还是自己接回来重新开业。
伍菊香说,这个理发店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维持生计的生意,更是一份寄托。“年轻就没赚到钱,现在老了,只想有个地方待着,有份活儿可以做,帮人家把头洗干净,剪得好一点,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