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游,有这样一位老木匠。从业41年来,始终抱朴守拙,大智若愚地延续着传统的木匠工艺。用榫与卯,代替钉子和胶水,制作各种纯粹的中式家具,用现代人的手艺传承着古人的智慧。他就是陈林华,榫卯结构传统技艺传承人。
见到这位年近六旬的师傅时,他正在制作榫卯结构中比较难的“燕尾榫”。陈林华不需要用笔画样,将两块木板相叠后,便把锯齿开动。斜的两下,竖的两下,很快,两块木板的尾端出现了凹凸有致的榫卯,一拼凑,严丝合缝,竟然不差分毫。“我觉得自己是一名普通木工,这是我的手艺活而已。”陈林华很谦虚地说。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的部分称为“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做“卯”,榫卯契合,是古人智慧的体现。陈林华拜师三位,传承了这门手艺。在他的工作间里,看不见胶水和钉子的身影,每件家具无论大小,都一律用榫卯结构来加固。
榫卯按构合作用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锲钉榫、半榫、通榫等等;还有一类是将3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这个叫抱肩榫,两边抱着肩膀,上面45度角榫,这里就是插肩,里面还有平肩。用榫卯结构做的器具坏了容易修。”在刚刚完工的一架碗橱中,陈林华就运用了七八种榫卯结构制作。“目前,我做过几十种榫卯结构,还要去追求更难的做法。”
“这才是机关重重、门道深奥。”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古人的智慧,陈林华自创了密码箱,只是普通的几根木头,通过排列组合,箱盒里分明地接槽接缝,看似简单,却严丝合缝,凹凸契合,一般人打不开,比密码锁、保险箱还让主人放心,这也成了外人了解传统木工手艺奥妙的一扇窗。“我做这个行当是中国传统手艺,不希望失传,相信以后还是会有人去学的。”
如今,陈林华手中的工具和手艺又传到了儿子陈海旭的手上,31岁的他正在制作准备参加比赛的榫卯作品。他希望父亲的手艺和精神能够在自己身上继续传承下去。“坚韧不拔,坚持不舍,工匠就是需要这种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