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里糊涂地上了中专
踌躇满志地前往深圳
东山再起地回到龙游
……
几十年来
陈星名不管到了哪里,和什么分别,都没有和艺术分开。
绘画、书法、篆刻、雕塑、摄影
样样都搞得“有声有色”,在龙游也有些小名气。
他说,“我这一生注定与艺术结缘,我为寻找美而来,为追逐美而努力,无怨无悔!”
2月19日下午,春节的热闹还没有完全过去,街上的年轻人成群结队。陈星名在他的工作室,打开一盏台灯,手拿着篆刻刀,细细地一笔一笔划着,吵闹声都在这里慢慢淡去,空气中还弥漫着浓浓的墨水味。
“最近我在为今年建党一百周年准备篆刻。”目前,陈星名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导学生学习书法和篆刻。而在业余时间,他几乎把精力全耗在了自己成立的印社的相关工作上。
其实,陈星名的技能远不止于此。
1973年,陈星名出生,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经常看见爸爸在家里拉二胡、吹口风琴。也许是这种艺术细胞的“继承”,几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兴趣。
而陈星名,则尤为喜爱绘画。“从小就比较喜欢涂涂画画,上了初中之后,我就报名了美术兴趣班。”家里人对他的兴趣爱好也非常支持,画画需要的一系列工具材料,二话不说地就为他备齐。
“当时,教我们美术的是朱秉衡,就是阿衡老师。”阿衡老师,也是一个沉迷在艺术世界里的人,“可以说是我的启蒙老师。”陈星名的书法和绘画也是在这时,打下了基础。
“我们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我仅仅是把画画当成是一个兴趣。”对于之后要做什么样的工作,孩童时代的陈星名,完全没有想法。
哪想到,1988年“衢师”开始招首届美术特长生。陈星名连中考都没有参加,就通过了提前批招生。“就是觉得很偶然,我也没有什么概念,衢师衢师,用我们龙游话来说,不就是‘厨师”吗?”15岁的陈星名“稀里糊涂”地就成为了一名中专生。
虽然是“稀里糊涂”地上了中专,但是陈星名的生活却慢慢清晰了,以后要做什么工作,走什么道路,“一目了然”。“因为是师范类的学校,当时的工作还是包分配的,家里人都很满意。”
3年学习结束后,陈星名被分配到龙游湖镇镇七都小学任教,一年后又被调到龙游县城区桥下小学。“在别人眼里,这份工作就是一个铁饭碗。”但年轻气盛的陈星名,心里一直有个去大千世界看一看的梦想。
1993年的暑假,陈星名打着去深圳找同学的“旗号”,一个人去到了那个陌生的城市。“其实那时,我就已经打定主意要留在深圳了。”到了深圳后,陈星名辞去了自己的“铁饭碗”, “去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根本不算什么,在人才济济的深圳,一没文凭,二没工作经验。” “漂泊”了两三个月后,陈星名才找到了一份平面设计的工作。
之后,陈星名换了几份不同的工作。直到他找到一份在一家工艺品企业做雕塑的工作,才真正地稳定下来。在这家企业里,他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平时工作过程中,陈星名接触到的同事、伙伴几乎都是热爱艺术的人,而有一些走在前列的伙伴们早就开始玩起了摄影。“深圳在摄影上还是比较早就流行起来了。”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的摄影已经非常有名,有全国唯一的摄影大赛。
花了两三个月的工资,陈星名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部摄像机尼康FM2。得益于自己在绘画、雕塑、设计上均有涉猎,虽是初学摄影,陈星名很快也得心应手起来。“我把自己拍的照片给几位摄影人看了,得到了他们的认同。”
2001年,陈星名的《马上拼逐》在《大众摄影》上发表。“这可以说是我的处女作,心情很激动,虽然后来也有很多作品获奖,但都没有这次来得开心。”陈星名渐渐地融入了当地的摄影圈,而这个原本陌生的城市也慢慢地变得亲切可爱起来。
“有得有失,沉浸在摄影和雕塑的日子里,也慢慢地荒废了书法和绘画。”陈星名感叹。
2008年,因为个人原因,陈星名离开了深圳。在义乌待了一段时间后,他回到龙游开了一家照相馆。“一时间,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能挑自己会做的做。”
除了给客人拍照,陈星名还喜欢拍身边的人,尤其是拍他们的笑脸。2013年龙游复县30周年,陈星名以10余年来积累的照片制作成一面名为“笑脸”的展示墙。这一面“笑脸墙”,以100张不同的人物照合成,他们的身份不同,但却带着共同的笑脸,来展示龙游人民的幸福。“这些笑脸图,我都是用抓拍的方式记录下来,留下最真实的样子。”

“刚回来的那段时间,我还是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了摄影上。”每一天,陈星名几乎都会出现在龙游的大街小巷。他的作品集《遇》,收录了龙游的各个地方。“很多照片,都是很平常的。”但因为常年在外生活,回到龙游后,陈星名更能发现不同。
“早在2003年,灵山江附近洗衣服的人很多,没有一个人会觉得这会是一张很好的照片。”但是陈星名觉得,这就是小城的魅力。所以现在再看,这就成为了一张很好地记录人文的照片。
“我们不是一定要去到什么山川大河、名胜古迹,才能拍出好的照片。”这是陈星名拍摄的理念,很多人都会去拍龙洲公园内小小的门。但陈星名会想到以“青花瓷”为概念,将图片调色,让照片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韵味。他用冷暖对比拍芦坑黄泥房,那是冬夜里的一丝温暖。他花一天时间去摄影灵山江,带来十二时龙游。他的龙游大南门,带我们穿越时空。
这些灵感来源还是得益于陈星名常年的艺术沉淀,特别是在他又重拾了书法、篆刻之后。由于照相馆的生意并不好做,除去店面租金,陈星名的收入也只能维持生计。“我朋友建议我带学生,甚至还帮我招来了学生。”


为了更好地教好学生,陈星名又向更好的名师学习。在书法上,他拜了书法大家陈振濂为师。在篆刻上,他拜了中国肖像印领军人物张耕源为师。陈星名跟着张耕源老师,曾在2016年G20峰会中,为各国领导人刻像。
书法和篆刻相辅相成,篆刻则更需要设计和艺术创造。“因为之前也都是和艺术打交道,所以在设计上我还比较有感觉。”陈星名曾设计出“龙游宣传”的logo,将古文字写法与现代二维码图像相结合,古今相通,独具风味。他的设计作品,大多含有文化意味,这与练习书法是绝对分不开的。
龙游本地企业龙游飞鸡logo设计就由陈星名设计完成,“有趣的是,他们是先找到了我一个杭州同学,然后又通过他找到了我自己。”转了一圈,还是回到“家门口”的事情,也发生过好几次。
“基本上我的顾客都是通过介绍来的,都比较认可我的风格,才会来找我。”因此,这么多年设计下来,陈星名也没有碰到过特别刺手的问题,也几乎都把时间花在了书法和篆刻上,“我的爱好就是这些,很多人也会羡慕我,能一直将爱好作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