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80后小伙真疯狂!他正在“打包龙游”~
分享到:

将故乡装进盒子

将龙游传到远方

漂泊千万里

走不出一口家乡味


他是姜鹏

放弃在外打拼

回到家乡

埋头文创事业

用“一盒故乡”

将龙游的温度传遍大江南北




图片


(一)新生命

过新年,囤年货。从鲜嫩的笋,到多汁的椪柑、甜橘柚、明日见......琳琅满目。

为了布置这些年货,光是冬笋一样,在这段时间都卖了60万公斤左右。这使得最近入选了“最美龙游人”的姜鹏,甚至都没时间分心去关心评选结果,一直忙得脚不点地。“原来创业是想可以自己支配时间,没想到居然全年无休。”到了吃饭时间,终于得空的姜鹏打趣道。


图片


1988年出生于龙游县塔石镇的姜鹏,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杭州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担任视觉总监。“但其实我一直都想回龙游工作。”

身在杭州,心在龙游。姜鹏的“龙游胃”,让他和同事们一聊起龙游味道,“口水直流”。而且他一直都有一个能让更多在外的人吃到龙游美食的梦想。“龙游很多乡村很有发展的潜力,但我没有想好自己回来能干什么,不太明晰。”

图片

直到2015年,龙游电商城开园,要建淘宝网特色中国龙游馆项目,包装销售龙游的农特产品。“一切就像冥冥之中的安排。”以这个项目为契机,姜鹏一“狠心”,辞去了在杭州的工作。

一开始,父母朋友都不太同意姜鹏的决定,“他们觉得我在杭州工作也稳定,而且发展潜力也还可以。”毕竟姜鹏的专业是视觉艺术,这种专业还是要在大城市才有比较多的适合岗位。

图片

“我是个喜欢折腾的人,也有一个创业的梦,那何不试试?”他以自己多年在外,对家乡的思念为依托,用一张张充满乡愁的照片,一举拿下了这个项目。

2016年6月1日儿童节,是特色中国龙游馆线下试运营的第一天,回到故乡的姜鹏带着小时候的梦想,重新出发了。也是在这一年,姜鹏的生活中迎来了一个新生命。

图片

图片

(二)小盒子

都说万事开头难,创业伊始,姜鹏也是吃尽苦头。虽然已有不少电商工作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专业出身,很多技术上的问题,对他来说,都不是一件难事。但就像婴儿学步那样,免不了会摔跤。

在策划中秋节营销活动时,姜鹏想起以前放学时路上摘无花果的味道。于是,他找到湖镇一户种无花果的农户祝大叔。姜鹏和祝大叔一起在果园里精心挑选、采摘无花果,以“童年的味道”为名,设计包装、进行推销。

图片

短短3天,姜鹏就收到了千余份订单。还没来得及“庆功”,一张张无花果被压坏的照片就传到了姜鹏的手机里。“亏钱倒是其次,主要是心里难受。”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姜鹏也明白了,光有好看的包装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安全性。一次次的摸爬滚打,2018年“一盒故乡”品牌正式成立,同时开发了自己的线上“微商城”。“以文创带动乡村产品销售。”这一品牌精神也越来越明晰。

图片

“其实‘一盒故乡’这个名字,我已经使用了很久。”姜鹏说,每次当我们离开家乡时,或是手拎一个行李箱,装着家乡的特产;或是开车,后备箱里塞得满满当当。不管是行李箱还是后备箱,都像是一个盒子。“可是盒子总有满的时候,能不能有这样一个盒子,它可以把所有的一切都装进去。”

那有了这样的一个盒子,你会往里面放什么带走呢?或者你是装盒子的人,又会往里面装什么,带给外面的人?

图片

图片


带着对这两个问题的探寻,姜鹏带着自己的团队,深入到龙游乡村的各个角落。“我们每年都做好了计划,最少一年要上新10个产品。”

不断折腾,从粽子、发糕到冬笋、酥饼,各种各样的龙游特产,通过一个个小盒子到达了更远的地方。除了这些,姜鹏还尝试做了龙游特产超市“土冒”连锁超市,将“一盒故乡”搬进溪口美食老街。

图片

尤其在2020年,特殊的一年里。在很多人眼里腼腆内向的姜鹏,却走进了直播间。“直播对我们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因为直播和顾客的距离更近,想要更好地把产品带给顾客,姜鹏也大胆地去尝试。

就是凭借着这股子韧劲和敢于尝试的精神,今年姜鹏的“一盒故乡”终于进入了上升期。“这是今年最大的收获,我们的团队也从一开始的4个人,扩大到了现在的10个。”姜鹏还在为没有合适的人才而发愁。

图片

(三)手艺人

四年多的尝试,大大小小的困难,姜鹏几乎都经历了一番。“做农产品,最大的通病就是‘季节性太强’。”但有谁规定了特产只能是吃的?当姜鹏来到了溪口,看到了许多精巧的手工艺品后,就走出了这个思维定势。

不仅是无花果、黄花梨,一张板凳、一个木马,都是可以推出的农村产品。“每个人都有一段值得回忆的童年,它是人生旅途中最美好的时光。”

图片

在姜鹏眼里,这种手作的木马,比起塑料的木马来说,更有温度。“它是真的可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的。”除了售卖价值,姜鹏更关心在木马背后的制作的那个人。

“因为商业大潮的影响,这些农村的手艺人、匠人,都被我们遗忘了。”学一门手艺,需要好几年。但一门手艺失传,可能也用不了几年。

“不仅是为了‘一盒故乡’,更为了乡村的发展。”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姜鹏会更加注重这些非遗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我想将这些传统手工艺品进行改良,让它们顺应时代的潮流,成为符合现代化的产品,走出去、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