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个日夜的忙碌奔波,70亩征收土地的清点丈量,50多家农户的上门走访……随着琚家村的村民小邵在土地征收补偿协议书的落笔签字,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征地工作圆满地告一段落。回想一年多工作的点点滴滴,模环乡兰塘工作站副站长陈树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里一下子觉得畅快了,辛苦点也值了。”
去年4月初,陈树林刚接手这项征地任务时,面临的是大多数征地村民不肯签字、集体观望的尴尬局面。怎么办?倔强的老陈咬咬牙,带着村干部们挨家挨户敲开村民的大门,讲政策、说事理。一次说不通,那就二次三次乃至七次八次;家里不见人,那就去田里厂里了解;不理乡干部,那就找村干部亲戚朋友一起劝;村民有话说,那就与村里乡里多沟通……就这样,“硬骨头”服软了,“钉子户”服气了,老陈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笨方法”渐渐起到了作用,最终得到了征地村民的支持。
在模环乡低丘缓坡7000亩土地征收过程中,在各个涉及土地征收的村庄,活跃着许多像陈树林一样的乡村干部和部门工作人员。“白+黑”、“5+2”、“晴+雨”,对旁人而言只是新名词,对于工作组人员来说,却是一种工作常态;无论是青苗清点、拆迁评估,还是政策解释、宣传维稳,在基层一线,处处都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征地最关键的就是‘征民心’。”为了把征地工作做好做细,乡里专门成立了青苗清点和拆迁评估两个工作组。白天,工作组人员一件雨衣、一双套鞋行走在田间地头;晚上,一个手电、一个本子走家串户做工作。在该乡白马村,征地涉及160个池塘,“只有实地调查才有发言权”,工作组人员正是抱着这样的念头,第一次去村里,将所有池塘全部核实一遍;第二次去,把所有池塘的塘坝材料都了解清楚;第三次去,对所有池塘的面积进行丈量;第四次去,与池塘所有人一道,对所有数据进行一一核对。
正是凭借着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工作组人员的辛勤付出,换来了百姓对征地工作的理解和认可,换来了征地工作的全面顺利推进,换来了7000亩征地“零上访”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