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姓名:谢高华 出生年月:1931年11月 学历:初中 籍贯:衢江区横路办事处贺邵溪村人 经历:曾任衢州杜泽区委副书记、书记、龙游县龙游镇委书记、区委书记、衢县县委副书记,衢县县委书记,义乌县委书记,衢州市常务副市长,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是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谢高华同志作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他与龙游的“渊源” 1970年8月12日,县委任命谢高华为龙游片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主政龙游。还有一个任务筹划衢县南片水利工程建设(乌引工程)。 西门大队基干民兵营有枪、手榴弹,还有小钢炮。西门大队领导班子力量强,成了谢高华稳定龙游的依靠主力。 谢高华到龙游、上圩头等公社,发动生产队种橘,要求每队种温州蜜橘2000株、养猪200头,保证肥料充足。“谢高华派我和县副食品公司黄荣根,去温州瑞安采购两汽车橘苗,几万株记不得了。”柑橘专家张玲玲说,谢高华自己清点分苗,区委副书记张冬友送苗到大队、生产队。 西门大队原团支书谢森炎回忆,谢高华很重视水利,龙游的姜席堰、虎头山的蜡烛台电灌站去看过好多次。 1978年12月21日,衢县建立衢县团石农工商联合企业筹备小组。 何樟德任组长,毛以成任副组长,翁金根、夏明贵任组员。 时任省委常委、副省长的袁芳烈分管农业,热情支持谢高华创办衢县团石农工商联合企业的创举。报告送省政府马上批准了。谢高华给“农工商”小“特区”政策,只要完成国家任务,其他都可去市场销售。 1979年2月建立企业,“农工商”这个圈还不小,包括团石、虎头山、兰塘、箬塘4个公社、团石农垦场、蚕种场、茶场,职工和社员3.8万人,耕地五万亩,黄土丘陵、杂地八万亩,溪滩水面一万亩。省委批准从4月1日正式运行。 龙游商帮列明清全国十大商帮之一,有经商传统。谢高华选址龙游镇旁边,希望“农工商”能以商活农。 谢高华说:“负责人何樟德,有商业头脑,办法多。”县里还调配了懂经营的干部31名。配备汽车6辆,拖拉机64台,喷灌设备66套及钢材、水泥、木材、化肥。投资28万元,贷款66万元。 “农工商”新建5个榨油厂,糕点、豆制品、黄酒、酱油加工厂,还有水泥厂、沙石预制厂,车队和建筑队。 “农工商”将自产糕点、五香豆腐干、柑橘、甘蔗直销杭州、上海、南京。顾客们说,焦切糖、寸金糖20多年不见,花生糖也很少看到,希望多运一些来。有些商店、招待所、宾馆、工厂,想与“农工商”订销售合同,或者用超计划的工业品交换,建立协作关系。 试办一年。“农工商”完成国家任务:商品粮超额178%、生猪增长44.7%、油菜籽增长1倍、鲜蛋增加188%。 “农工商”的瓜类增产3倍,柑橘2倍,芝麻4倍,禽蛋109%。花生及其他农产品增长30%以上。社办工业产值增长1.1倍。商业从无到有,营业额22万元,获利6万元。社员和职工收入快速增长,出现造屋多,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多,储蓄多。 1981年秋收,粮食大丰收,出现“卖粮难”,糯谷粮食部门收购不了。何樟德获悉绍兴酿酒厂家正需要大量糯米,就用糯谷交换来很多绍兴老酒,年前老酒销得很好。年底,山西大同机车车辆厂要为工人发大米。“农工商”立即准备5万公斤优质大米,领导冒着大雪,连夜赶到杭州开具出口证,赶在年前把大米运到大同。厂方写来感谢信,还运来了优质煤750吨。 通过协作关系,“农工商”从外地购进化肥7000吨,煤炭16000吨,钢材200吨,高标号水泥6000吨,钢渣1000多吨,汽油、柴油150多吨,食糖60吨,苗木100多万株,实现购销两旺。 1982年初,有人以破坏粮食统购统销为名,将谢高华告到了地区专员公署,上面要县里写检查,检讨两回都没通过。谢高华说,“把谢高华名字写上就会通过的”,最终不了了之。 改革开放之初,衢县“农工商”的成功探索,没能为谢高华加分,反而使他陷入无尽的调查中,省里最终将他调到义乌。但这一实践,为他后来在义乌“登峰造极”热了身。 他是农民的儿子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谢高华在担任衢州市乌溪江引水工程总指挥时的倾力付出和后来受到的褒奖充分说明,一个党员干部只要心里装着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人民群众就会信任他、支持他、记住他。 许多去过谢高华家的人都注意到,谢家客厅墙上最显眼的就是谢高华自书的“信仰”二字。在谢高华的子女们看来,父亲的信仰一直朴素。“他做什么事都有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只要对老百姓有利,他都会特别尽心尽力。”谢建彪说。 回头看谢高华这一路的经历,他为之操心操劳了20余年的乌溪江引水工程,无疑是特别值得记录的一笔。 当时,谢高华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衢州农村历来有两害,一是战乱,二是缺水,现在战乱没有了,但水害还在,“我们怎么能安心?” 出生成长在衢州的谢高华,最了解水对衢州当地农业、农民的意义。“1970年我们就想搞乌引水库了。”谢高华回忆,由于受到资金等条件限制,这项已经得到上级部门批准的工程未能及时付诸实施。 这一年,谢高华已经54岁,身形消瘦但意气风发。担任工程建设总负责人的他带领一班技术人员,不分昼夜地奔走在乌引工程沿线,对相关情况进行一轮轮论证。 工程难度巨大。根据规划,工程在黄坛口水库拦江筑坝,通过83公里渠道,横跨衢州、金华两市五县。其中衢州段53公里渠道,要拦截乌溪江,架过灵山江,跨越10条溪,打穿18座山,并建设30处大型建筑物。 在工程建设中,许多建设者吃在田头、住在工棚,工地上时有万人会战的壮观场面,谢高华更是身先士卒,几乎把家安在工地,“他白天经常和干部群众一起坐在泥地里,边吃饭边商谈工作,晚上和我们开会开到12点是常事。”时任衢州市水利局副局长、乌引工程副总指挥的佘治平说。 而在谢高华当时的秘书张龙生的记忆中,一双解放鞋、一顶斗笠、一把雨伞、一双套鞋,是自己在办公室里必备的“四大件”。“因为不管大太阳还是下雨天,谢市长随时都会去下工地,我们跟都跟不及。” 1989年8月,渠首枢纽工程举行开工典礼。很多人惊讶地看到,谢高华竟然泪光晶莹。这位即将退下一线领导岗位的总指挥对着话筒激动地说:“有生之年,我要同大家一起为工程建设作最后冲刺!退休也要退在工地上!” 他退休后的生活 衢州市区的一个老小区里,退休后的谢高华就在这里平静居住。 他的客厅里堆满了书,他不许别人翻动,因为怕找不到。 谢高华穿着西装,红色的毛衣,打着领带,人很瘦,但看起来很精神。退休后,他却一刻没闲着,天气好,他就要到乡下去转转,当年工作的时候,他就不喜欢坐办公室。“我是农民的儿子,不能忘本”,他这样解释。 每天,谢高华要凌晨一两点睡觉,这么多年了,一直如此。“这是不好的习惯,改不了了”,他烟不离手,一天要抽两包,多的时候能抽四五包。 这和他的经历有关。他说,文革的时候,他被打倒,关在窑里,就看书,看得最多的是毛泽东的书。“像书里提出的实践论,矛盾论,是哲学问题,但是,在工作实际中很管用,你用哲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很多就简单了。” 谢高华举了一个例子,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在做区委书记的时候,很多农村吃不饱饭,他就下去调研,发现了一个脱离实际的问题:这个地方明明种不出双季稻,却要种双季,所以老百姓吃不饱饭。“我就搞了2000亩田的试验区,从土壤、水、肥料等一个个因素去解决问题,第二年就种成功了,农民能吃饱饭了。”他说,实践很重要。“有时候我们的主观想法是好的,但是脱离了实践,这就有问题,所以我工作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在基层调研。”他说。 谢高华的偶像是邓小平和李冰。在他坐的沙发背后,就挂着一幅巨大的邓小平油画像。他告诉我,这是一位南下干部送给他的,一挂就是十几年。 201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谢高华还特意请了他一位会书法的农民朋友,用楷体把邓小平南方谈话写了下来,然后装裱,足足有三四米长,纪念这位时代的伟人。“改革开放很难啊”,谢高华感慨说。能引起他共鸣的是,作为改革者的不易和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