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新闻网>> 龙游旧新闻栏目>> 龙之游>> 龙游天下
鸿陆夏村:闻名遐迩的“书香村”
分享到:

  距龙游县城约10公里,位处衢江以北黄土丘陵地带的小南海镇鸿陆夏村,这个现有567户、1400余人的龙北乡村作为“书香村”早已闻名遐迩,在金衢地区代代传为佳话,多部史书和著作中都有“鸿陆夏氏,本龙游北乡名门望族”的记载。据民国三十六年《鸿陆夏氏宗谱》记载,仅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出生的鸿陆夏氏先人中就至少有8位“太学生”,那可是大清最高学府的学生,应该不亚于当今的清华、北大吧。民国后期,鸿陆夏氏中至少有3人担任过乡中心学校和村小学的校长。据不完全统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9年间,鸿陆夏村共培养出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317名,其中高级工程师11人、研究生19人、本科生183人、大专生86人、中专生29人,他们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岗位上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另外,还有7人远赴国外深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村任教师的有63人,其中高级教师17人、中级教师25人、初级10人。“书香村”的声名,鸿陆夏村当之无愧。

  古村钟灵毓秀 历史底蕴深厚

  金黄的稻田环绕着古朴的鸿陆夏,村前清澈的池塘倒映着数株壮硕的古樟、古柏英姿,一幢幢欧式小洋楼与一栋栋明清古建筑和谐相嵌,交相辉映,使整座村庄显得整洁而安静。鸿陆夏村是一处三面环山,一面为良田平畈的风水宝地,追溯其源,历历可书。今人在清光绪二十五年的《前岗夏氏宗谱》、民国三十六年的《鸿陆夏氏宗谱》、民国余绍宋编的《龙游县志》等史料中,查阅鸿陆夏夏氏、吴氏、张氏等迁徙信息和村史资料得知:元朝初期,夏氏统略六世孙道昭徙居于黄麻角山(现为大坟头山)。明朝初期,道昭十一世孙文瑞卜选徙居于距黄麻角山西边约0.5公里处的夏湖后山黄母园,改村名为鸿陆夏。夏文瑞、字彦修,年庚为1385年至1469年,明弘治年间(公元1430年至1450年)从黄麻角山迁至夏湖后山黄母园,他应是鸿陆夏氏的再迁之祖。所以,从夏氏始祖道昭算起,鸿陆夏村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鸿陆”一词,出自被誉为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易经》,其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十三卦“渐卦”描述“鸿渐于陆”,本意是指成群鸿鸟通过循序渐进、有秩序地飞翔,由低处逐渐进于高位。“陆”作登陆解,指群鸟已经到达江湖海边沿的目的地,可觅食安栖繁衍。鸿陆夏村在衢江北侧,先人以夏氏为主,历经岁月沧桑,远徙流离,外迁于此,用“鸿陆”一词动态描绘了一番颇有诗意的壮观的迁徙情景。当中又寓含人丁兴旺、仕进登科之意,以“鸿陆夏”做村名,铭夏氏族人之志,促其后人之励。

  民风淳朴尚礼 尊师重教蔚然

  传家谱、立家训、扬家风、清民风,为实现其宏愿,夏氏宗族订立“孝友、和睦、礼让、节俭、学术”诸家规,其中“学术”在其他宗谱的家规中颇为罕见,其内容为:“欲正门祚,道在择术,读书上也;其次力农务本;又次为坐卖行商皆可营生。至于亏损容面、玷污宗族,如盗贼非法及狱卒、皂隶与凡下贱等事,人所不屑为者,断不可为,违者削谱并逐祀外。”以此规范族人言行,倡导耕读家风,鼓励“学而优则仕”,崇为安身立命、光宗耀祖之本。又建文昌阁(字纸塔)于宗祠前,以教化族人崇尚知识,敬畏文字,爱惜文化用品。村里逢过年过节分发礼品,家有读书者、教书者及考取功名者皆领双份。在鸿陆夏村,儒家的学说思想在乡亲们的心目中占有极其崇高的地位,素有“儒风独茂”“龙游北乡礼仪之村”等美誉。乡贤不仅在村里遍设私塾,宣讲儒家思想,还在家典、族规中告诫族人必须遵循儒家的道德规范。“崇儒重道”成了鸿陆夏人世代恪守的传统。生于斯、长于斯的鸿陆夏人,在这浓厚儒风的熏陶下,历史上出过军务处、六品官、岁进士和太学生、贡生、庠生等20多位朝廷要员和文化先贤。

  后来,吴、徐、杜、汪、邱、何、张、刘、姚、林、谢、郑等40多个姓氏陆续从各地徙居鸿陆夏村,大家以农耕为生,和睦相处、相互学习,齐心合力开发建设共同的家园。在兴办私塾、村小等学习场所时,乡亲们舍得捐资投劳、不求回报,尊师重教、仁礼耕读之风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村委会主任刘吉文说:“记得小时候,过大年的前几天,村里的青壮年把南塘(现称‘鱼塘’)的水抽干,在长辈的安排下现场分活鱼,不分姓氏、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平均每口人领3条鱼,而家有读书人或教师的能享受双份待遇,每人领6条。这样公平公正、尊师重教的做法,对自己长大后为乡亲们服务起到了很好的鞭策和引导作用。”

  长辈勤勉兴学 子弟勤学有为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教育,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在这和平盛世,鸿陆夏村历届村“两委”都将“重教助学”精神纳入村规民约,用村级助学金来鼓励农村孩子争取更多受教育的机会,鼓励他们用知识创造财富、改变命运,解决经济和文化双重贫困的问题,为农村和谐发展树立可以学习借鉴的典型。在这大背景下,鸿陆夏村尊师重教、耕读传家、勤奋好学的淳朴民风不断焕发出青春活力。村办学校从解放初期的1个班级发展到5个班级,最盛时还设2个初中班,多达7个班级,学生270多名、教师10多位。虽为偏居一隅的村级学校,但教学质量却在全县名列前茅,为鸿陆夏村人才辈出打下了坚实基础。

  乡间处处重教育,有情无语唯心声。上世纪六十年代,村民林绳财有6个子女,祖孙三代10口人靠务农为生,虽生活艰难,但还是勒紧裤带供子女求学。长辈助学呕心沥血,子弟勤学奋发有为。儿子林万有于1966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成为解放后鸿陆夏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后成长为总工程师。林万有的两个儿子传承家风、苦读勤学、敬业爱岗,如今也双双成长为高级工程师;改革开放初期,村民徐作仁夫妻俩面朝黄土背朝天,也变着法子供儿女求学。自1987年至2003年的16个年头中,夫妻俩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都坚持每天挑着一担重重的馒头到各村叫卖,以贴补家用,竭力助学。儿子徐建飞不负期望,从海军工程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学院基础部主任、副教授。女儿徐建霞毕业于重庆大学,现为浙江省石油化工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青年才俊郑明从浙江大学毕业后,先到外企工作,后在杭州创建无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高端网络软件。目前,郑明公司旗下员工达300多人,拥有注册用户4亿多。身为董事长的他胸怀故土,情系龙游,被选任为杭州龙游商会副会长。

楦块??澶?????甯?浠h〃涓?????涓ゅ????????褰?/span>

  感恩育人源于根 “教师之家”不鲜见

  一腔热血不忘故土情,满腹经纶当怀教师恩。在现有1400多人的鸿陆夏村,乡亲们以尊师为荣,后辈则“亲其师、信其道、从其业”,以奉献三尺讲台,执教育人为乐。目前,该村有63位教师活跃在全国各地从教,为鸿陆夏村、小南海镇乃至龙游县,赢得了“龙游天下、桃李满园”的赞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信奉“读书明理、诗书传世”的村民姚利有,全家虽有10口人吃饭,但在艰苦的务农生活中仍含辛茹苦地培养出3位教师(妹妹和2个儿子),加上妹夫、外甥、儿媳,一家有吴增进、姚卸菊、姚金良、姚金炎、吴永建、吴建芳、张新、陈春露等8位教师。其中5人担任过学校的校长、书记,有3位高级教师和省市级名师。这在鸿陆夏村乃至龙游县堪称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家”。特别是大儿子姚金良,从衢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坚持回村任教,39年扎根基层、任劳任怨。上世纪60年代后出生的村娃,绝大多数都是他的学生。后辈牢记恩师的谆谆教诲,外出求学、闯荡世界、拼搏创业。而多次荣获“全县优秀班主任”“全县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的姚金良,却执着于村小的“三尺讲台”,多次婉谢上级调他进城任职,直至2013年光荣退休,但仍心系鸿陆夏,积极为乡村发展贡献才智。他说:“每天能看到村娃们在我身边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在这当中,在全国美术界享有盛誉的杜如望先生(公元1914年至1998年)是鸿陆夏村后迁入姓氏群体中的杰出一员。他早年毕业于金华师范学校,任教2年后,有了点积蓄,已婚的他本可安居乐业,但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把学生教得更好,就从家里凑足学费,义无反顾地赴英士大学艺术专科学习。追求更高艺术境界的杜如望,开启了“教书—求学—教书”的传道授业之路,曾赴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谢海燕等大师,赴杭州国立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师从潘天寿等大师。杜如望先生毕生对艺术孜孜以求,造诣颇深,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衢州书画院特聘画师。杜如望一生以教书为业,育人不倦、砚耕不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分别在衢州、杭州举办个人画展,一度引起国内书画界的震惊与好评。

  师之传道解惑,民之尊师重教,国之兴旺发达。“‘教师之村’的美誉,让乡亲们很自豪。正因为有这支知识化的乡贤队伍,我们更有信心和决心在新农村建设上阔步前进,鸿陆夏村的振兴指日可待!”村党支部书记夏瑞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