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岗:庙下人。资深的革命家、学者、教育家。1930年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1931年在鲁迅帮助下出版《1925-1927中国大革命史》。曾任中共南方局常委、宣传部长(周恩来任书记)。国共和平谈判期间,华岗担任谈判中共代表团顾问。他是《新华日报》的首任总编辑。解放初期在山东大学任校长,撰写并出版《苏联外交史》《五四运动史》《鲁迅思想的逻辑发展》《辩证唯物论大纲》和《辩证唯物论和物理学》等著作。
1920年,陈望道翻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汉译《共产党宣言》,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10年后,《共产党宣言》第二个汉语全译本问世,蓝本是恩格斯亲自校阅的1888年英译本,译者华岗。 华岗为何重译《共产党宣言》? 多年前,本报记者曾在青岛和济南采访了华岗的子女。 发现 华山青,1952年出生,他是华岗最小的儿子。他说,他们家兄弟姐妹迟至上世纪90年代才知道父亲翻译过《共产党宣言》。 华山青有个姐姐叫华景杭,在北京大百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10多年前,华景杭搜集父亲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一些作品时发现,1926年—1933年,父亲在上海编辑过多个刊物,其中有个刊物就是署名华岗翻译的《宣言》。 于是,当时在青岛市图书馆工作的华山青,便请国家图书馆帮忙。怎料,这一次他们居然找到了《宣言》的原始文本,但不是第一次印刷。华山青说,根据后来一些革命老同志回忆,都读过这个版本的《宣言》。 后来,华山青到北京开会,又在北京图书馆里看到了译者署为潘鸿文的《宣言》。随后,华山青和华景杭又发现了译者署名为彭汉文的《宣言》。 潘鸿文、彭汉文和华岗是否是同一个人?家人后来调查得知,华岗1924年在宁波四中参加革命活动时有一位亲密战友潘念之,本是宁波育德中学教师,比华岗(华少峰)大几岁,当时担任团宁波地委书记,华岗是宣传部长,“宁波团地委给上级写了许多报告,署名都是潘枫涂(念之)和华少峰的名字或代号。”所以,后来大家一致认为华岗以潘鸿文为名义出书很可能是为了纪念他的老战友,至于到1938年又改署彭汉文,可能由于此书已从上海改为在汉口出版。 至此,对华岗翻译《宣言》的研究开始深入。
背景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华岗为了将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段史实完整记录下来,于1928年初开始搜集整理资料,准备撰写《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史》。 当时,为了反对“围剿”,扩大马克思主义宣传,党中央于1929年在关于宣传工作的决议中指示:“为适应目前群众对于政治与社会科学的兴趣,党必须有计划地充分利用群众的宣传刊物,以求公开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党应当参加帮助建立各种公开的书店、学校、通信社、社会科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剧团、演说会、辩论会、编译新书刊物等工作。”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华岗接受了一项新的任务:按照恩格斯亲自校阅的1888年英译本,重新翻译《共产党宣言》。 华岗当时是团中央宣传部长,并主持《列宁青年》的出版,工作十分繁忙,故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翻译。再加上环境险恶、居无定所,因此,翻译工作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始的。他经常废寝忘食,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和顽强的毅力,夜以继日地工作,一面学习研究《宣言》,一面加紧翻译。他对照原文,逐字逐句进行研究和推敲,反复斟酌与比较,力求作出更准确的诠释。 1930年,《宣言》翻译工作完成,由上海华兴书局秘密出版,署名“华岗译”。该书初版时采取了伪装本形式,书名删去“共产党”三个字,只保留“宣言”二字,出版社署为“上海中外社会科学研究社”,封面全部采用中文。 内容上,该书首次将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的三个德文版序言同时编入,这些序言对《宣言》原文有重要补充,可以使读者了解到系统的内容,在译文后面附有《宣言》的英译文,这是由恩格斯亲自校阅的,读者对照阅读,可以使《宣言》的思想得到更为准确的传播。此书很快就重版两次,到1932年,已有了第三版。
华译《宣言》版本 白色恐怖下,马列著作一律被列为禁书,出版《宣言》要冒很大风险,因此,《宣言》的华岗译本也有许多不同形式的版本。 1930年3月,华岗没有将“宣言”单独出版,而是编辑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一书,以“上海社会科学研究社”的名义,由华兴书局出版,此书署名“潘鸿文编”(华岗的化名),书中除他翻译的《宣言》和三篇德文版序言外,还收入了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和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两篇文章,并将《共产党宣言》改名为《一八四七年共产主义宣言》。 按《宣言》产生的历史过程和著作发表时间的顺序,将上述内容编在一本书中出版,这在中国尚属首次。 华岗还专门为该书写了序言,对为何用《一八四七年共产主义宣言》这个题目作了说明,谈了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思考和体会,从而表明,该书的编者即为译者。
1934年2月,华岗译本在苏区再次出版,书名为《共产党宣言》,除1930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的全部内容之外,还增加了恩格斯两封未发表的信,这是《宣言》华岗译本的另一种版本。 1938年5月,《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一书在汉口再版,之所以相隔8年以后将出版地从上海转移至汉口,是由于华岗工作调动及被捕入狱所致。 1938年8月,华岗奉命离开汉口前往重庆。临行前,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一书托人带往上海重印,几经周折之后,终于在1939年3月,由上海健全出版社出版。此次重印的内容、序言与1938年汉口版本完全一致,只是在署名中去掉了“编”字,只用一个“译”,即“彭汉文译”,这便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华岗所译《宣言》的最后一种版本。
为什么是华岗 华山青说,当得知父亲翻译过时,家里人都很惊讶。他们曾问过母亲,父亲是否向她讲过翻译《宣言》。母亲表示曾讲过,但不是很详细,她还问过华岗:“你还会翻译呢?”华岗就告诉他,上高中时学过英文。 其实华岗的英文并不好,只是在中学里学了些,没有很高的水平,用了一些笨办法翻译。 至于为何不把翻译这重担交给其他人,华山青说,一是和父亲的工作性质有关,二是由于当时国内情况恶劣,不敢找大学老师或者从事外语工作的人,只有在党内找了。 华丹坡,1942年出生,她是华岗的大女儿。她说,父亲翻译《宣言》时借助了不少工具书,这点也是可以确定的。在她的印象中,那时父亲极爱看书,收藏书。每次出去前,父亲总要藏很多书在衣服里。父亲担心书被查出来,有时还要把书的封面撕掉了才带出去。有时他们一家刚到一个地方,竟然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房间的大部分空间都拿来堆书了,而他们就常常睡在两块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