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新闻网>> 龙游旧新闻栏目>> 龙之游>> 龙游天下
从原点出发(上)
分享到:

  从“0”开始,你不再匍匐着前行;双脚踏在“0”的起点,站直了,你终于找到了你!于是,你就在“0”的后面,给自己画了一个“1”。

  原点,你并不期待它有多么地辉煌。人生与事业,这两个“0”其实就好比两只鸡蛋,你可以把它煮熟了吃,你也可以将它孵化成梦想……

  当你用青春和命运去赌那两个“0”孵化成功的时候,30年的拚搏,30年的守候,已然留下太多的余温,太多的汗渍;

  30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发现那个“1”正在慢慢变大,甚至大到身价已达数十亿的时候,而你却从鲜花和掌声中悄然走远,走向原野,走向那段你曾经走过的路———你要再度去寻找……

  是的,寻找原点。因为原点在更新,一如时代的坐标在改变。

  你知道,“001”的深刻含义,不会只停留在企业,也不会只定格在事业;它是一种永恒的追求,更是一个乃至一群跋涉者的梦想中———远远高于其人生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最高境界!

  这个境界就是:没有到达,只有出发。

  寻找原点

  项青松?缟?谠?橄?现衢江区)莲花乡山外村,这是1958年,流火的七月,就是不流食粮,更不流钱财。因此,那年月饿死过不少人。项青松活下来了,尽管家徒四壁,饥寒交迫。

  年幼时,他瘦骨伶仃,却对这世界充满好奇:电灯泡为什么会像星星亮着眼睛?是因为那里面有火吗?生产队的挂在墙上的广播,为什么自己会说话?会唱歌?是因为那里面有个小人吗?

  年少时,有一天,趁父母不在,他终于经不住诱惑和冲动,将家里的那手电筒拆得个七零八落,这是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那时他才10多岁。有一天他的那位当赤脚医生的舅舅,看到他对无线电这么感兴趣,就逗他:外甥你那么聪明,你能不能给舅舅做个小收音机呢?声音轻一点无妨,只要能收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好了。

  自己制作一台收音机,这个念想便一直伴随着他。稍大些的时候,他便开始摸索和实践。没有电烙铁,自己做。他跑到几十里开外的县城五交化商店,偷偷了解电烙铁的结构和原理;想尽一切办法找到村里报废的喷雾器,剪下喷杆上的紫铜管,制作烙铁头;又从几十里外取来耐火泥,动手绕电热丝……经过了几十次的试验,花了数月时间,一把土制的电烙铁总算做成了,但因电烙铁用220伏电热丝加热的,人能正常融电,后来开始制作隔离变压器,项青松找不到矽钢片,又将坏的喷雾器上的薄铁皮剪成一片片“矽钢片”;买不到漆包线,就剥出电线头里面的铜丝自己加工漆包线。还有电容器、二极管、喇叭,电池等设备……每一个硬件都是凭借自己的“小聪明”,“发明创造”来着。

  如此这般足足花了二、三年时间,项青松土法上马制作的第一台收音机,终于成功了!从此,他与电子技术结下奇缘,并成了终身大业。

  他知道,要想更多地发明创造,光靠那点“小聪明”显然是不行的,一定得通过专业学习。上不了学校,也没有老师(师傅),只能从书本上学知识。为了买书,他到铜山源水库去挑土筑坝。干一天的活,能挣2毛5分钱的补贴费。日积月累,他把这些钱用来买书,从书本中学习和钻研一些无

  线电方面的知识。数千个夜晚,或蚊叮虫咬,或寒窗凄凄,在别人看电影、散步、聊天、玩耍,抑或钻进被窝做梦的当儿,他却钻进书本里,去做着另外一个“梦”。在那个“梦”里,他燃烧着青春岁月。

  一边学习,一边不断地试验和实践。自制沼气池失败后,就开始收集沼气,因为没有钱买水泥,化了二年多时间,沼气池没有建成,因为当时农村没有其他设施,他就凭几只尼龙袋。钻进水葫莲的田里,双脚踩在水下的烂泥沟里,那些腐植物便会冒泡泡;那些泡泡被项青松小心翼翼地装进尼龙袋里,拿回家就可以当柴禾烧。往往一袋这样的“原生态”沼气,就可以烧熟一顿饭。这比人家上山砍柴强多了,这一创举当时还哄动整个衢县,乡政府还组织参观学习呢。

  由于会修理广播、收音机、录音机,扩音器,电视机,还会制沼气、修农具,项青松开始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1979年,他被原衢县莲花乡破格录取为农机管理员。虽然,他这个“脱产”的乡干部最多只能算个事业编制,但好歹是吃上了“皇粮”。

  可是他并不就此“安份”。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一旦有空,他就仍然不分白天黑夜地去捣腾那些个电子类的玩艺儿,而那些材料和半成品,都是些废弃的小日用品、小家电之类。

  80年年代初,乡下的信息还相当闭塞。乡里、村里仅有的一部电话线与广播线平行拉在一起,常遇一些紧急病情和灾情,由于信息传达不及时,而耽误了诊治和救援。这时,项青松就忽发奇想:如果有一种无线的通讯工具,一拨就灵,那么该有多少危急病人能够及时送达医院?又有多少火灾、水灾等能够得到及时控制并有效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于是,项青松开始日夜琢磨。无线通讯不是收音机,它还要发射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当时政府对无线发射系统是管制的,不允许单位或个人搞的,连买个高频三极二极都要开证明才买到,这些规定项青松是一个农村娃根本就不知道,他没多想就投入研究了,开始只能研究小功率的发射机,利用当乡农机员每个月拿45元的工资,买小功率的三极管一步一步开始试验,通过几年的努力,他的土制的“大哥大”居然真的诞生了。它的遥感距离尽管只有四五十里,然而,在当时有些媒也报道他的发明创造了,《别小看项青松》报道说,这种无线的直接通话,堪称奇迹!项青松再次感到了成功的喜悦。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所制作的这种通讯工具干扰了国家正常的通讯信号,公安部门对此展开了调查。

  此事一度让项青松遭遇了从未有过的麻烦。好在事情最终得以澄清:当事人并无犯案嫌疑,确是为发明而发明。项青松交了一笔4000元的罚款了事。为这事,项青松有了这样的感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想发挥一己之长干一番事业,光靠“土办法”不行,要走正规渠道,像模像样地注册,正儿八经地产销,体体面面地当“老板”……

  1984年的冬天,27岁的项青松将乡政府里的那份吃“皇粮”的差事好端端地让给了别人,怀揣着仅有的374元钱,举家迁移到离老家三十多里地的龙游县城。他的“老板”生涯从此开始。

  在人生的坐标中,他认为,这才是他的原点。

  站在原点

  当年龙游的“宏声电讯电器维修部”,就是他的第一个原点。在最初的3年中,他凭着精湛的家电修理技术和谦逊诚实的为人处事,赢得了一批比一批更多的顾客,成了远近闻名的行家里手。大街小巷,许多人把他夸得神乎其神:在他手上,没有修不好的家用电器!进口集成电路坏了买不到自己做,高压包坏了买不到自己绕……。

  在这样的名声下,项青松的宏声电讯电器修理部年收入达到3万元,其本人也跻身于省科技致富标兵行列。

  数年的修理实践,使他摸索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此时,站在原点的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每年区区几万的利润,而是如何让“修理部”成为“开发部”,研发出自已的产品,从而问鼎市场……

  他把目标锁定在电视天线上。当时全国大部分城乡使用的都是单频道单方向的电视天线,接收频道少,使用时还要动不动到室外摇动竹竿,很不方便,效果又不好。于是他突发奇想:能不能发明一种有源多方向、全频道的电视接收天线?这样换频道时不用去转天线,一副天线能接收全频道节目,能消除电视上的雪花点,声音优美清晰,那有多好呢?

  心动不如行动。他又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参阅了大量的无线电书籍,做了几百次的实验。1988年10月,一套工艺虽然粗糙、理论上也不成熟的有源多方向全频道电视接收天线终于试制成功了!插到电视机上一试,接收频道增加了,图像清晰、伴音优美,连从来没有接收过的邻近市、县的地方台也能收到了!

  此时此刻,仿佛有一条星光大道正在向他展开,为他闪烁,为他延伸……项青松,这位在任何挫折中都没有被打倒的看上去有些瘦弱的汉子,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此时此刻,他仿佛冥冥之中意识到———一根天线,将改变他的此生;一根天线,将至少折腾他的半生!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项青松向国家专利局提出了专利申请,没想到竟一次通过。他把他所研发的这个产品,叫做“001”天线。

  “001”的含义,据说有许多种:一指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一指其天线的形状,2根呈弧圆形,1根为直线;一指2个圆,好比太阳和月亮,而1人站在其后,汲其精华,取其光热,则圆梦可期……

  而项青松同时也看重它的另外一种商标属性,那就是简洁、明了,叫得顺口而响亮!

  然而,以数字注册商标,要多难有多难!跑北京几乎要跑断了腿。乘火车是三等车厢,城内“打的”更是舍不得,只有凭自己的“11”号轿车(两条腿),跑东跑西,跑这跑那,但人家根本不知道龙游,更不知道“001”。因此,他常常风餐露宿,为的是瞅准机会、把握时机,见有关的领导一面,向他们介绍来自龙游的一项发明专利,讲述这个专利后面的那一串串故事……

  终于,项青松把他的创业故事在京城与许多人分享之后,许多人出于好奇、出于同情,也出于感动、出于敬佩,他们终于为“001”按下了闪亮的绿灯!

  天上掉馅饼(机遇)的事儿,也许并非完全不可能。关键在于,天下之大,即便偶有“馅饼”从天而降,被你接住的可能性极小;为了成功,为了这极小的可能性,你得随时准备着……

  终于有一天,他抱着他的“001”,走出了最初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