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上午,庙下乡晓溪村龙游竹海书画院成立现场,记者在一本不起眼的画册中发现一幅摄于2003年的老照片,照片上,五位老人手持一幅合作长卷《竞放》,笑容璀璨。这五位老人就是人们熟知的“龙游五画友”:包辰初、张得善、汪诚一、余勇林和刘绍棠。建国初期,五人因为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从此结下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

《竞放》
小城故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6月23日下午,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县学塘里泛起层层涟漪,岸边,包辰初和汪诚一驻足谈笑,追忆起美好的年少时光。
“这口塘又叫半月池,上学时,我都要经过这里。”在中国美院油画系教授汪诚一印象中,龙游是一座安静的小城,四面存有饱经风霜的城墙,灵山江发大水时,他还会和小伙伴们一起跑去城门口观潮。扶着塘边泛绿的栏杆,环顾四周熟悉的环境,汪诚一仿佛置身于70年前的龙游。
84岁的汪诚一,祖籍安徽歙县,是五画友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汪诚一的父亲是位徽商,机缘巧合来到龙游开起了布店,在汪诚一3岁时,他随母亲从老家移居龙游县学塘附近生活。“我在龙游念的小学,12岁那年,日本人打到龙游,全家就逃回了老家,所以我中学六年都是在安徽念的。”汪诚一说,直至1948年,高中毕业的他才回到第二故乡龙游。
曾任杭州日报主任编辑、杭州画院副院长的包辰初,他的父亲当时也在龙游开布店,且与汪诚一家的店铺相隔不远。1948年,已经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后改为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绘画系的包辰初放暑假回到家,并带回很多创作,同样喜好绘画的汪诚一得知消息后,主动找上门来请求看画,包辰初欣然同意,两人从此成为好友。
“五画友中,认识汪诚一其实是最晚的一个。”听说家乡要成立首个乡村书画院,86岁高龄的包辰初受邀出席,即使腿脚不便,还是坚持着从杭州赶了回来。包辰初说,自己和张得善、刘绍棠三人早在龙游中学念书时就认识了,当时,刘绍棠父亲在城里开着一家香店,三人经常相聚店中挥毫泼墨。此后不久,三人又结识了余勇林。五位年轻人因共同的爱好聚到一起,一见如故,1948年,在包辰初暑期结束前,五人一起走进龙游当地一家照相馆合影留念,才有了今天五画友的珍贵合影。
也就是这张合影,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被衢州日报社记者邹跃华采访刘绍棠时无意中发现,从此,“龙游五画友”的故事公然于世。

1948年五画友合照(左起包辰初、余勇林、刘绍棠、汪诚一、张得善)
忘年之交
“那个年代,龙游城不大,但文化氛围很浓厚,城中裱画店就有四五家。”包辰初回忆,裱画店中随处可见龙游当地余绍宋、吴南章、唐作沛等名家字画,因为对书画的热爱,五画友经常在裱画店里品评、研摹书画技法。“吴南章、唐作沛还是龙游中学的老师,学校里,我们也会经常向他们请教。”
在五画友学习书画的启蒙阶段,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汪容伯。
汪容伯(1873—1948),字宏度,原籍安徽歙县,出身八代中医世家。年轻时习儒,中过秀才,27岁起随父行医,闲暇时以诗书画自娱,尤其擅长花卉。“当时,汪容伯已年近七十,我们经常拿着画去他家里请教。”包辰初说,汪容伯学问很高,医德也很高,给人看病时,药方一开,马上走人,但凡穷苦人家找他看病,他不仅不要钱,而且还买好药送到病人手中。
一次,汪容伯被包辰初父亲请到家看病,开好药方后,汪容伯见包辰初在书房里作画,便悄悄地走近旁观。“老前辈平易近人,对我的画进行了提点,还给我的画题了字,当着我父母的面夸奖:这孩子以后能成为一个书画家。这件事对我来说鼓舞很大。”包辰初回忆。同样,为勉励晚辈,汪容伯还亲自作画送给张得善。“那是一幅竖条,中间画着一块巨石,上面开着一朵淡雅却不失其刚强的山菊花,只可惜这幅画在文革时被我丢失。”谈到此事,张得善扼腕叹息。
汪容伯晚年时,竟与五画友成了忘年交,经常指点五人绘画,还将会画画的女婿介绍给五画友,为其指点。“1948年的一天,汪老前辈让女婿来请我们吃晚饭,我们到了他家才发现,老前辈的身体状况很差,已经吃不下东西了。”包辰初眼眶有些湿润,他说那一晚气氛悲凉,汪容伯非要坐在藤椅上陪着五画友吃饭,“其实我们心里很清楚,老前辈这是在向我们告别……”
不久,汪容伯病故,龙游自发送葬者达1200多人,其中就有五画友。汪容伯为人正义、助人为乐、对艺术刻苦追求的精神对五画友影响很大。1949年,汪诚一、余勇林顺利考入了杭州国立艺专绘画系。张得善、刘绍棠为尊重长辈意愿而留在龙游发展。自那以后,五画友相聚的机会不多,唯独不变的,是他们对故土的留恋和对书画艺术的执着追求。

摄于2014年6月24日(左起余言云、张得善、包辰初、汪诚一)
笔耕不辍
“我们五人虽然退休了,但仍在坚持创作。”步入耄耋之年的包辰初,仍旧对山水画的创作孜孜不倦。
包辰初在国立艺专学习期间,曾得到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等大师提点。毕业后,他先后在杭州一中、杭州师范任教,1955年至1989年任杭州日报美术编辑,主任编辑,六十多年来从未停下追求艺术的脚步,作品曾在加拿大、荷兰、韩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展出。
自2003年与五位画友重逢以来,包辰初仍笔耕不辍,还陆续出版了几本画册,2009年,《包辰初山水画集》问世,该画册收录了包辰初130幅山水画作,被国内外诸多图书馆收藏。
从国立艺专绘画系毕业后,汪诚一选择了留校任教。1955年,他考入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深造,毕业创作《信》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界引起轰动。此后,汪诚一并未将自己拘泥在“马训班”时期的成果中,半个多世纪里,他一直尝试“从中走出来”,不断追寻着艺术创新之路。2008年,“洗炼如生——汪诚一油画艺术展”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巡回展出,取得很大成功。
“画家有一种天性,总觉得有一幅最好的画还没有画出来。”对于自己的创作,汪诚一有“善变”脾性,有时觉得很满意,有时觉得很不满意。在他看来,一幅画的好与不好只能由历史去评价。“说起齐白石,人们会想起他的虾,说起徐悲鸿,人们会想起他的马,作为一名画家,应该让人们记住他的画而不是他的名。”汪诚一说。
张得善今年88岁,身体依然健朗,平时只要路途不远,他还能骑电动车。1946年毕业后,张得善成为溪口镇的一名教师,出于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他在闲暇之余仍旧保持着书画、篆刻的爱好。
退休以后,张得善潜心研习书画、篆刻,二十几年从未间断。2012年5月,张得善在外甥女李红的支持下,出版了画册《张得善篆刻书画集》,该画集收录了张得善近年来创作的篆刻、书画作品。之后,他还在龙游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个人篆刻书画展,共展出各类作品100多幅,当天前来参观的人达1000多人。
6月24日上午,竹海书画院成立现场,余勇林的遗孀余言云女士,与包辰初、汪诚一、张得善三位画家重逢,刘绍棠因91岁高龄未能到场。然逝者已去,生者如斯,半个多世纪来,五画友的友谊却从未淡去,对艺术的追求也从未止步。
老人们分别在各自的人生追求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在这十一年间,包辰初、汪诚一、张得善等“龙游五画友”仍在为龙游及省内的书画艺术建设贡献绵薄之力,对于龙游建立书画院,“龙游五画友”大力支持,对于公益事业、抗震救灾,“龙游五画友”也积极参与,踊跃捐款。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