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新闻网>> 龙游旧新闻栏目>> 龙之游>> 龙游天下
【人物】让每个农业开发项目都成好口碑
分享到:

  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一个个项目的背后,从规划到实施、从验收到使用,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陈雪峰无数的精力和汗水。

  穿着高筒雨鞋、戴着大草帽、揣着一卷皮尺,这是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项目管理科科长陈雪峰下乡装备的“老三样”。在农开办的12年时间里,他无数次这样出发,翻山越岭到选址点进行前期勘探,穿梭奔波在田地间监管项目质量,先后参与了27个农业项目的设计和建设,遍布15个乡镇(街道)的100多个村庄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土地“用脚量”,工作中的“拼命三郎”

  “身板像是打铁的,皮肤像是烧炭的,一问才知是农开办的”。这一句行业内的自嘲却是农开办人的真实写照,陈雪峰更是如此。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一个个项目的背后,从规划到实施、从验收到使用,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陈雪峰无数的精力和汗水。

  为了详细了解项目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情况,他经常背着仪器,爬山坡、走田间,到现场丈量核对数据,预判项目的实施效果,这一走,他常常是从天亮干到天黑才收工;为了实时掌握项目实施进度和工程质量,他经常穿着雨鞋跳到田间淤泥里,仔细察看每一个施工步骤。特别在项目基建的关键环节,他常常在工地里一“泡”就是10多个小时。

  对待工作的仔细认真,就是为了寻求最佳的设计方案,确保最佳的施工质量。陈雪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工程设计并不难,难得的是以最少的造价,做最好的工程。”一个好项目的“高性价比”,就来自于项目监管人员的全身心投入。陈雪峰,就是这样一个埋头苦干的人。

  在龙洲街道寺后畈现代农业园区里,运用生态砌块技术建成的两条大排渠就是陈雪峰的手笔:一条由条石砌块而成的大排渠显得厚重;一条由特制砌块组成菱形图案的大排渠多了一份秀气。与普通的水泥排渠相比,除了别具一格之外,这两条渠最大的妙处在于生态砌块之间留有足够空隙,能够让护岸水生植物有生长空间,让河中的小鱼小虾在此安家,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河道微生态圈。

  如今看来奇妙环保的项目,当初实施时却遭遇了无数质疑。关键时刻,是陈雪峰站了出来,一边是他亲自放样、给施工队进行技术指导,一边是他拍着胸脯向百姓保证,承诺万一不好、全部拆了重做。事实胜于雄辩,2012年8月生态砌块大排渠投入使用后,得到的是众口一词的肯定。

  新技术的运用,为何陈雪峰就如此有底气?他一语道出心声:“做项目要有胆量,但前提是要有精密的计算和精湛的专业技术来给自己增加信心。”凭借着深厚的工程技术功底,2006年陈雪峰入选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专家库,每年都会参加省里的土地治理项目评审工作。

  工程验收,是项目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陈雪峰来说,如果用数据来表示,每一次验收就是每隔50米的段面丈量检查,超过400次的蹲下站起……一个工程验收下来,往往让他累得直不起腰来。对于工作,陈雪峰始终坚持,有着一股子执着和韧劲:2011年6月,他带着同事来到石佛乡三门源,对山区小流域治理第一标段进行验收。因为该项目所处山区地势崎岖,再加上盛夏杂草茂盛,在丈量渠道时,他不小心踩空扭伤了脚。为了不影响验收进度,他很快靠着同事的搀扶站起,忍痛一瘸一拐继续参加验收,直到他晚上回家时,才发现脚早已肿成了“馒头”。想着没有完成的工作,只休息了一天,他又回到了热爱的工作岗位。

  质量“一把尺”,项目中的“火眼金睛”

  三天两头跑项目现场,察进度、查质量,陈雪峰对待工作的铁面无私也逐渐出了名。提起陈雪峰,承接农开办工程项目的负责人都是又“爱”又“恨”。小老板们说,大伙欢迎陈工来工地,因为他每次来,都会和大伙聊技术、解难题,看到他来就觉得踏实。大伙又怕陈工来工地,只要涉及项目质量,他从来都是用“一把尺”说话,该返工的、要重做的,从来都不含糊。对此,陈雪峰却很坦然,他说:“项目既然投了钱,就应该做出像样的工程,不然我没脸见当地老百姓。”

  承接沐尘畲族乡三元岭小流域治理项目一个标段工程的负责人黄松华就深有感触:“陈工太精啦。”黄松华说,由于陈雪峰是个大行家,所以在施工当中有什么猫腻,他一眼就能看出来,“连一平方米土地要铺多少块石头,陈工都能算得准,我们真是服了。”虽然黄松华有些抱怨说“农开办的钱不好赚”,但他也表示,在项目付款方面,农开办方面也很硬气,“只要工程做得好,陈工从来都是照合同规定按时把项目款给我们的,从来不扯皮,这一点我们也很服他。”

  作为陈雪峰多年来的工作搭档,县农开办的吴美清打趣地说,“陈工只要看到项目工程,眼睛都会发光。”陈雪峰对于工程质量的严格把关,吴美清也是亲身经历过。2007年湖镇一个100多米的渠道竣工验收,陈雪峰和她一起去,却发现原本应该在渠底安放双面模板的地方,施工人员只放置了单面模板。这一下,原本脾气很好的陈雪峰当场就火了,要求施工队马上返工。带队的包工头却不以为然,只是嘴上应好却不行动。于是,陈雪峰连着三四天去项目现场督查,万般无奈的包工头只能按照要求对工程进行了返工。

  对陈雪峰的工作竖起大拇指的,还有和他打交道的村干部们。沐尘畲族乡康源村村支书谢雪峰去年因为村里要建水渠,与陈雪峰打上了交道。刚开始时,两个“雪峰”却为了水渠宽度相持不下。按照项目规划,村里应建4.5米宽的水渠,村两委却表示建个3.5米宽的水渠就够了。

  谢雪峰当场和陈雪峰呛起了声:“2公里的水渠,宽度增加1米,得多征多少地?村里的事不好办。”面对村里的疑问,陈雪峰做出了详细解释:3.5米宽的水渠只能抵挡5年一遇的洪水,增加至4.5米宽,就能抵挡10年一遇的。陈雪峰和谢雪峰说:“你们村的情况我看过了,建4.5米宽的水渠更合适。村里政策处理的事,我陪着你一起去。”

  最终,两个“雪峰”握手言和,建成的水渠还是4.5米。这时的谢雪峰也松了口,“宽点的水渠确实灌溉也方便些。陈工是内行,听他的,准没错。”

  在项目质量问题上,陈雪峰寸土不让,但事关百姓们对项目实施的意见建议,只要合理的,他都会采纳。小到渠道放水口的设置,大到埋设涵管的长短,只要村民打电话给他,陈雪峰就会立即到现场察看,合理的马上改,不合理的就当场和村民说清用途、做好解释工作。

  “工程项目当中,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陈雪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07年,陈雪峰在大街乡实施小流域治理项目,在封闭施工过程当中,突降暴雨,造成周边一片提子园受淹。得知情况后,他和同事立马赶到现场,组织人员赶紧挖沟排水,让农户免受损失。2012年,在下库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施工不当造成一农户苗木损失,陈雪峰就三次登门商议,最终取得农户谅解。为百姓奔波,他的理由只有一个:“农开办项目就是为农民服务的,我们做事当然要让他们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