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黄发荣,1962年10月出生,龙游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理工大学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并兼任国防材料工程研究所所长。先后主持、参加并完成40余项研究项目,多项研究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一些研究成果已获得实用,取得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获权专利30余项。2002年获中国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6年获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吴蕴初专项奖励基金提名奖,2010年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复合材料学会理事、美国材料和加工工程进展学会(SAMPE)上海会员、美国化学学会(ACS)会员和上海化学化工学会会员。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在国内外30多次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编著有《高分子材料再循环利用》、《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等。
黄发荣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戴上博士帽,出国做博士后,他经历了一位科学家所需要经历的一切门槛。留恋实验室里的器皿,不喜科研成果利益化,不眷恋国外的生活工作,数十年只专注于学术,他又几乎错过了学术界以外的所有精彩。他先后承担或参与承担并完成包括国防973子课题、国家863项目、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总装重点预研项目、教育部军工配套项目,他的研究成果成为国防装备的一部分。
两次考上大学
黄发荣出生于湖镇镇龙?陈村,曾经两次考上过大学。第一次是在1978年,黄发荣从湖镇区中学高中毕业,就考了全区第一名。湖镇区当时隶属于金华县,湖镇区中学虽然和金华一中无法比肩,但在整个金华也算名列前茅,黄发荣获得这个成绩很不容易,当年湖镇区中学只有4人上线。
黄发荣个头将近一米七,体重却不到100斤,偶尔有人会说黄发荣太瘦了。但作为一个农家子弟,黄发荣的个头也不算太异常,高考后照样认真地念书和发狠地干活。直到高考体检时,有一位医生突然对黄发荣说:“你的肝好像不太好。”因为黄发荣的成绩非常优秀,另外几位医生也聚拢过来,都摸了摸黄发荣的肝区,最后,很慎重地在体检报告上写上了肝肿的鉴定意见。他们很惋惜,但没办法,黄发荣上不了大学了。
黄发荣不知道肝哪里不好,当时的条件也没法去治疗,当年年底他转到金华一中复读。金华一中的校医正好是黄发荣高考体检的主检医生,给入学复习班的学生体检时,她认出了黄发荣。她又仔细地检查黄发荣的肝部,没啥异常,这回确定肝肿是劳累过度引起的。第二年,黄发荣第二次考上了大学。因为紧张,除了物理发挥得比较稳定考了98分,最喜欢的化学成绩不太理想。但填报志愿时仍然把目光投向了化工类院校,他一眼看中的是后来改名为华东理工大学的华东(上海)化工学院,而专业则是玻璃钢。1979年,玻璃钢是一个很新鲜、很陌生的名字,不像现在连五笔词组里都收录了这个词。玻璃和钢,这是性质相差多大的两个名字,它们加起来是什么?黄发荣有时会想。
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
上了大学,黄发荣才知道,玻璃钢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应为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是一种复合材料,而中文取名为玻璃钢,取意用玻璃制作,但又具有钢一样的高强度。本科、硕士和博士,黄发荣一直都在念这个专业。三十多年后,黄发荣担任华东理工大学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已是这个领域屈指可数的权威。
黄发荣研究方向是特殊聚合物和复合材料,涉及聚合物的合成、表征、结构与性能、材料复合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简而言之,其科学研究就是为人类合成比无机材料更轻、比钢更强的新材料,并应用于航空航天等特殊领域。
黄发荣就复合材料应用举例说明,“神十”的外壳用的就是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比重是1.7左右,如用金属钢材料,其比重7.8左右。在航天器发射时,相同推力下,轻一公斤,射程可多出上百公里,两者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复合材料还耐烧蚀,人们在电视直播时看到“神十”上天时,“飞行器发光发红,材料一边在烧一边带走热量,但里面的人没事。”复合材料在航天航空领域得到大量运用,正是因为它能做到一般材料不能胜任的事。新型战机也会用到许多复合材料。
黄发荣介绍,波音777投产时,就用了一部分复合材料,到波音787,复合材料用量达到50%。“用复合材料,飞机轻,省能省耗。”复合材料的这种特点,也在高铁和动车上得到应用。动车跑得快,除了力气大,有大功率发动机,也要身材好,有更轻的车身,相得益彰,方能高速低能耗。
一个多月前,一家生产防弹衣的公司找到黄发荣,希望寻求他的帮助。防弹衣的材料也是一种复合材料,需要极强的韧性,由各种材料组合而成。
黄发荣从小喜欢化学,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兴趣一直保持至今。作为材料科学方面的专家,他除了率团队化学合成特殊聚合物,发明新材料,还要将其工程化,即将实验室合成的新东西量产化,以直接应用于生产,而不是仅仅是在实验室里生产出几克、几十克。他的研究和“神十”或哪些项目有直接关系,黄发荣婉拒了记者的问题。2010年,他的一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迄今为止,教育部所属高校第一次获得该类殊荣。
反对唯论文论
黄发荣是一位非常坦率和务实的科学家,他曾以上海市政协委员的身份提出,当下高校教师考核不合理。
按照现行的考核制度,高校教师评定职称都要在规定的专业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而且要求愈来愈高。
黄发荣认为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如此数量的文章,一般教师难以如愿,这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他建议迅速改革这一规定。
黄发荣认为,教育的核心功能应该是育人,而迫于现行的考核制度,高校一味追求通过所谓的科研成就来提升名望,导致教师挖空心思地争取发论文、做项目,不利于提高其教学质量和科研的真实质量。同时也对教师心态起了负面影响,并进而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到学生的品格。
黄发荣建议在评定职称等方面适当调整科研考核的权重,或者采用灵活的拆分换算方式,让各类人才尽展才华。如擅长上课的老师可以在上课方面得高分,虽然科研得分不高,总分仍然可以过关,而擅长科研的老师可以在科研方面得分很高,尽管上课得分不高,但总分也可过关。另外,他认为,高校老师队伍的建设应从“单干户”到“团队化配置”转变,让各类老师发挥专长并相互补台,以实现团队总体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平衡发展。
作为一名论文成果丰硕的科研型高校教师,黄发荣为非科研型教师抱不平,直陈利害,既要有勇气胆识,也要有坦荡的胸怀,他的这番建议曾被媒体广为报道。熟悉黄发荣的同事好友认为,这倒不奇怪,黄发荣就是这样一个不讲假话的学者,不鸣则已,一鸣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