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震豫,著名土壤专家,1915年8月出生于下库乡(现属湖镇镇)文林村,兄弟三人,排行老三,少年时就读于湖镇启明小学。他从小聪明好学,思维敏捷,接受知识能力强,且为人和善,言谈诙谐风趣,故深得老师喜爱,同学都喜欢与他结交。
少年震豫酷爱小动物,经常捕蜻蜓、捉蝴蝶、抓知了,并用陶罐养起来。一次,父亲捕来一只小松鼠,震豫见了如获至宝。父亲见小儿子喜欢,便弄来一把铁锉把松鼠的牙齿锉平,在颈项套上一条小铁链,畜养起来。震豫经常随身带上小松鼠,让它从袖口钻入从背后爬起来。当时龙游境内尚无初中,震豫小学毕业后被送到衢州读初中。震豫上课时专心孜孜,课外除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看书,多跟同学玩耍,但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别人答不出的难题,俞震豫往往回答得让老师满意。
1932年秋,俞震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的名牌高中——杭州高级中学。在强手如林的杭高,俞震豫成绩一直保持优秀。1936年秋,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专攻土壤专业。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军猖狂南侵。为避战祸,1939年12月下旬浙大迁至贵州遵义、湄潭,师生同舟共济。1941年夏天大学毕业后,俞震豫应聘到福建省地质土壤调查所任技师,与学长宋达泉、沈梓培(均为国家级著名土壤学科研究员)一道从事土壤考察活动。在艰难的抗日战争岁月里,他的足迹遍及福建省的山林川泽,在四年里为福建省创建了第一个土壤标本馆,对大批土壤样本进行了性态分析,并建立数据档案;撰写了有关福建省一些区县的土壤调查报告等六篇论文,分别刊登于该所主办的《土壤报告》第3至第8卷及《年报》1至2期,其卓越才华得到当时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1944年底,俞震豫收到父亲去世的电报,遂辞去工作携带眷属返乡奔丧。时任龙游县立初级中学校长的吴南章得知俞震豫回龙游,专程登门拜访,力聘他到县立初级中学任教。之后,震豫先后在吴南章任校长的县立初级中学和由孙永年任校长的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任教,教授英语和化学课程。
1949年5月6日,龙游解放,震豫兄震益任县立初级中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龙中由上圩头迁至县城东桥下,因校舍陈旧、欠缺,震豫协助其兄历经艰辛,终将7间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建成,解了燃眉之急。1950年2月,俞震豫应邀到杭州,进入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前身)从事土壤肥料研究工作。他和同事一起率先在省内棉麻产区调查土壤,绘制土壤概图,提出改进棉麻栽培意见,得到省特产局的重视。同时,他培训了全省第一批棉麻技术干部,并大力普及土壤肥料科学知识。由他执笔完成的棉麻产区土壤调查报告分别在《华东农林通讯》和《浙江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科研资料汇编》中刊登。
1953年,俞震豫担任由浙江省农科所统一组织的水稻工作组组长,连续两年驻点金华农村开展水稻生产技术调查研究。他理论联系实际,总结了早稻深水育秧的弊害,指出秧田严重烂秧的根本原因在于缺氧而不在低温,从而为此后全省广泛推行浅水(或半旱)育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他通过试验,对“老三熟制”(含春花作物一熟)的水稻施肥总结出“重基肥、早追肥”的促早发丰产经验。这两项成果大大充实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浙江省“水稻七大技术”的内涵,俞震豫于1954年华东区农林科学技术会议上受到嘉奖。俞震豫在省内率先提出水稻浅水育秧技术,对秧田施肥管理技术作了革新,成为浙江省全面推广半旱和旱育秧之先躯,对促进水稻大面积增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5年,俞震豫被调回母校浙江大学参加筹备和重建土壤农化系。返回大学讲坛后,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受学生欢迎。1958年开始的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中,他与土壤工作者一道总结了群众识土、用土和改土的经验,把浙江省内的土壤分成19个土科、73个土组和391个土种。1961年,他又把19个土科归纳为11个亚类和5个土类,从而把浙江省主要土壤类型划分清楚,使省内土地体系首次得以明晰,所划分的一些重要土种在全国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代表性,为全国土壤种类的划分奠定了基础。如红色盆地或高原原面黄筋泥、河网平原区水稻土中的青紫泥、黄斑田和小粉土等,对其自然属性、肥力特征及土壤资源评价等都作出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论述。1964年至1965年两年,俞震豫受到左的路线冲击,政治上受到压制,经济上发生困难,但是他一如既往地兢兢业业地授课。他还背起铺盖深入衢县农村第一线,指导改良三口畈低产田的基点工作,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俞震豫被当作“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打倒,关入牛棚。他身处逆境,仍然心系祖国的土壤科学事业。粉碎“四人帮”后,他满怀豪情地投身工作。在三十多年的教授生涯中,他一直穿梭于课堂与农村基点之间,先后两次参加全国和全省土壤调查,全力投入普查技术规程制定、技术培训、普查成果鉴定乃至全省土壤志的起草和审定工作。1982年,年近古稀的俞震豫应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邀请,在长沙作了《关于土壤普查中土壤分析资料的整理和应用问题》的学术报告,促进了土壤分类向指标化和定量化方向发展。他还主持了有华南农业大学土化系及广西、云南、湖南、湖北各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等单位参加的全国红壤分类研究协作课题。在研究中,他倡导和坚持以土壤实体为分类实际对象,以成土过程和所处的环境因素作为分类的论证背景,改变了以往只凭生物气候带和剖面形态进行定性分析的局面。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他主持的浙江农业大学土化系培养了一大批土壤学的硕士生、博士生。他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先后撰写了有关专论10篇,汇编后定书名为《土壤发育及其鉴定和分类》。该书于1986年由浙农大土化系铅印2000册,以应校际交流之需。由国家农业部将此书列入指令性出版计划,于1990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书中的《粘化作用及其土壤分类上的意义》一文,曾被浙江省科协授予1986年度省级学会自然科学一等优秀论文奖。
1984年夏,俞震豫患肺癌,由于及时手术治疗,得以化险为夷。1987年,72岁的俞震豫正式退休,但他继续从事土壤学科学术论文的评阅鉴定工作,并担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卷》编委会副主任和总论分支主编。他主持的“浙江省土壤资源调查研究”项目获199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俞震豫获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1993年3月1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辞世。
俞震豫是中国著名土壤学专家,为推动全国土壤分类指标数据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所从事的红壤和水稻土的分类研究,在分类指标的确立等方面取得国际性的创新和发展。他先后担任全国土壤普查华东组副组长、《浙江土壤志》主编、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发育分类委员副主任、中国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第四届和第五届政协委员。
俞震豫是龙游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