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镇天池村杨家自然村有座明代建筑“关西世家”,为当地杨家祠堂。何谓“关西世家”?《?溪杨氏宗谱》有载,曰:“我杨氏派自关西,历世相承,传至宋南渡,后有宗明公为严郡(即今建德)守。”又曰:“今吾族之派则发祥始于杨震。震之裔孙宗明为睦州(即今建德)刺史,厥后退守林泉,避难至龙北,揽胜于?源,见涧水萦回,峰峦环抱,时有郁葱之气,因即其地而居焉。”天池村有山溪穿村而过,为?溪,亦称?源。天池村杨家始祖为睦州太守杨宗明,号?崖,为杨震后裔,是为避宋金战乱迁居至群山环抱之中的天池(时称?源)的。关于杨震,《?溪杨氏宗谱》之“关西杨氏源流”篇中有较多的记载。兹结合相关资料,对被时人誉为“关西孔子”的杨震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杨震(公元59年——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少年时就特别聪明好学。当时,今文经学居官学正统地位,很盛行。杨震拜桓郁为师,深钻细研《欧阳尚书》。桓郁是当朝九卿之一的太常,主管宗庙礼仪和选试博士,曾为汉章帝、汉和帝讲授儒经,是当时既显赫又有很高学术威望的经学大师。杨震在名家指点教授下,终于通晓经传。他还博览群书,对各种学问无不深钻细研。
杨震对教育事业特别热心。20岁以后,地方州郡长官多次征召他出仕做官,他都置之不理,一心一意自费设塾授徒。杨震坚持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因此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他教书育人以清白正直为要,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师德情操被人们所广为称颂。所教授的学生多达三千余人,可与孔子有三千弟子相类,当时人们就称杨震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后人亦称其为“关西夫子”)。
杨震办学三十多年,培养了大批人才,因此名气很大,远近钦慕。当时职掌统兵大权的大将军邓鹭十分敬重杨震,派人请杨震出仕。这时,杨震年已五旬,应征到大将军邓鹭幕府不久,即被推举为“茂才”(秀才),嗣后出任地方官,担任襄城令。汉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升任荆州刺史,永初六年(公元112年)又升迁为东莱太守,两年后调任为涿郡太守。汉安帝元初四年(公元117年),杨震入朝任九卿之一的太仆,不久调任为太常。汉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年),升为司徒,位列“三公”。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改任太尉,掌管朝廷军事大权,次年遭罢免。杨震出仕二十多年间,为官清廉,不谋私利,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且忠于职守,办事秉公,为后人所敬仰。
杨震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在赴任途中经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时,昌邑县令王密为报答他在任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之恩,特备黄金十斤,乘夜深人静时敬奉。杨震甚为反感,说:“我你是故交,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无人知道的。”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道呢?”王密受到谴责,心中惭愧,只得把金子拿了回去。杨震“暮夜却金”,后人因此称他为“四知先生”。
杨震为官,从不谋取私利,从不吃请受贿,也不因私事求人、请人、托人、请客送礼。他的子孙们与平民百姓一样,生活十分简朴。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说:“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
杨震唯才是举,乐于选贤任能。当时博士选举大多名不副实。杨震任太常后,所选用的陈留、杨伦等都是通晓经书、学识过人的名士。杨震任太尉后,汉安帝的舅父、官居大鸿胪的耿宝向他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入朝做官,他坚决予以拒绝。耿宝亲自到杨震住处拜访,并威胁说:"李常侍是皇上所重用的人,让你征召他的哥哥入朝做官,我只是传达一下皇上的意思而已。"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如果朝廷想征召谁,就应该由尚书把皇帝的敕书送来,怎么能让你来传达皇上的意思呢?”耿宝无言以对,愤恨而去。皇后的哥哥、官居执金吾的阎显也向杨震推荐自己的亲友做官,杨震同样予以拒绝,阎显对此十分怨恨。
杨震一身正气,嫉恶如仇,还每每向皇帝进谏,就得罪了一些小人,结果遭到诬陷,被罢官遣送回故里。在返乡途经洛阳城西几阳亭时,杨震慷慨悲愤地对儿子和门人说:“死,本是士大夫的寻常本分之事。我蒙圣上之恩官居太尉,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杀,厌恶奸邪的女人倾乱朝廷而不能禁止,我还有什么面目活于人世?我死之后,以杂木做棺板,以粗布作寿衣,既不要送我回归祖茔,也不要设祠祭祀。”说完就饮毒酒自杀了。弘农太守秉承朝中奸臣旨意,截住杨震的灵枢不准运回本籍,将灵枢露停道旁,一任日晒雨淋;杨震的几个儿子则被罚做苦役,代替邮差往来送信。对此,百姓无不为之垂泪。一年以后,汉顺帝即位,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等上书要求重新调查杨震一案,顺帝随即下诏给杨震平反,除拜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官、赠钱百万,还下诏以很高的规格改葬杨震于华阴潼亭。改葬这天,远近百姓络绎不绝赶来参加葬礼,以缅怀这位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