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新闻网>> 龙游旧新闻栏目>> 龙之游>> 龙游天下
【人物】好大一棵树
分享到:

  先有土壤,然后才能生长树木;先有树木,然后才能形成森林。

  模环乡享有“教授之乡”的美称,人杰地灵,充满文化元素的土壤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乡贤名士。代代英才从这块“风水宝地”走出去,创造非凡业绩。在中国医学界享有盛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即出生于此。

  郑树森,1950年1月27日出生于模环乡上向塘村西山岗自然村。

  1973年郑树森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旋留本校附属第一医院做住院医师。他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虚心好学,踏实肯干。1978年,首先开展经皮穿肝胆道造影术获得成功;1979年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1980年深入进行经皮穿肝胆道引流术研究。1986年10月,郑树森考取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博士研究生,专攻肝胆胰外科。学校和导师把他放在高难度的岗位上学习和锻炼,由于他临床工作出色,手术操作熟练,能独立主持大手术,在抢救危重疑难病人方面成绩突出,1988年被评为华西医科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学校破例批准他提前半年通过论文答辩,准予毕业,这在华西医大校史上属首例。

  1989年,刚步入不惑之年的郑树森毕业后重回浙医一院外科上班。他将所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独立实施胰头癌根治、贲门癌根治、肝叶切除等疑难大手术,把好医院外科手术关。当年9月,提出并实施“经后上腰腹膜后引流术加腹部安置拉链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手术,取代了国内医学史上沿用一百多年的传统治疗方法。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历来被称为医学界的“百慕大三角区”,内科治疗死亡率高达100%,外科手术死亡率也在60%以上。郑树森根据胰腺坏死渗液的物理学特点及胰腺坏死渗液造成全身性损害的病理状态,把传统的胰岛解剖学原理与自己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大胆而又谨慎地提出了上述手术方法。这一手术方法的关键是将引流管的引出途径和出口部位从原来的腹部改为腰部引出,使积聚在体内消化酶及毒性物质极易排出体外,明显减轻中毒症状,并避免发生新的感染和脓肿,有利于加快恢复。腰部切口处装上经过严密消毒的拉链,便于医生打开观察检查以及时进行处理出现的问题,同时有效防止细菌进入腹腔,为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找到新途径、新方法。当月治疗五例,无一例死亡。该治疗方法先后在《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浙江科技报》作了报道,在同行中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一手术的成功,是国内医学界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重大突破。与此同时,郑树森实施的“经皮穿肝胆道镜取石引流管应用于临床”获得成功。1989年7月,郑树森独立设计了一套管径各异、长度不同的经皮穿肝引流管,在超声波引导下采用经皮穿肛胆道引流术治疗肝内胆道结石,引流一星期后,待窦道形成拆除引流管,自窦道插入胆道镜取石基本能一次性取尽;若尚有余石,则重新插入引流管引流再取,可反复多次进行,直到取尽为止。这一新技术获得实践成功,在国内开了引流术根治胆管结石的先河,得到医学界的高度评价。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