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组 傅程 罗意 通讯员 祝翠
邻里纠纷、非正常死亡、搬迁征地……在基层工作中,群众矛盾纠纷调解是很多基层干部会遇到的事情,费时费力,有时候还不讨好。而在龙游县湖镇镇,却有这样一位调解员——张焕明,从事一线调解工作近30年,经他调解的各类矛盾纠纷,大大小小千余件,调解金额超过2000万元,成功率达95%以上。
“有事,找焕明!”作为基层一线从事调解工作的张焕明早已名声在外。虽然,他已临近退休,但是仍奔波在调解的路上。
轻松点穴化解矛盾
今年夏天,高温难耐,凤翔洲项目作为龙游县重大文旅项目,施工进度也是热度不减。张焕明每天一早,就与老搭档邵益连一起前往农户家中,趁着他们还没有外出上班、做工,给他们讲解相关的土地征迁政策。
回到湖镇镇公共法律服务站的他们,已经大汗淋漓。顾不上休息,张焕明又赶到附近七都村种粮大户陈华樟家中走访。
今年5月份,七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德良为了村里两位种粮大户之间的抽水机埠使用纠纷,找到镇里寻求帮助解决。两位种粮大户间表面上是抽水机埠使用问题,但牵涉到农户的土地流转、政策补助、生产经营等深层次问题,双方多次发生口角,新一届村委会成立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先后组织调解了6次,依然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一直听说张焕明调解很厉害,就找他来试试看。”周德良表示,这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
接到任务后,当天下午张焕明就“偷偷”进行了调查。
他独自一人来到种粮大户的农田,弄清楚各个机埠所在位置,又从周围熟悉的村民口中,打听到两人的脾气、性格、过节,以及产生该起矛盾纠纷的核心问题。
短短半天时间,张焕明基本上搞清楚了整起纠纷的来龙去脉,他马上找到村干部,通知两位农户以及村干部,第二天上午到湖镇镇有礼公社进行调解。
“农忙时节,机埠问题关系到几百亩田的用水,必须要快点解决,不然影响收成就更麻烦了。”张焕明说,“一来先让两个大户坐下,让他们双方都充分表达各自的诉求。接着只留下一方,针对诉求,逐条点评剖析,指出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最后,根据双方的意见,提出解决方案。”两个小时,没有面红耳赤,张焕明就将这起矛盾化解。
调解要先找出矛盾点,和老中医一样,先搭脉搏、再点穴位。这是张焕明的工作秘诀。
麻烦事总有解决的办法
“这套工作方法,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湖镇镇政法委员郑建兵说。虽然是张焕明的分管领导,但在工作上也经常会向张焕明取经。“我觉得这与他多年的调解经历以及军人作风有关,他一出面就镇得住场。”郑建兵说。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湖镇一企业因员工个人违反机器操作要求,一贵州籍员工不慎意外身亡。企业与其家属多次协商善后事宜,由于对方要价过高,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时,该员工家属召集30多名外地亲友来龙游。
该事件引起镇政府高度重视,为防止外地人员集聚带来的防疫、稳定双重压力,镇主要领导连夜组织工作专班,并亲点张焕明作为主力参与处置。
张焕明赶到现场后,先稳定其家人情绪,让他们将心中的不满都吐露出来,同时也给出合情合理的建议。“哪些诉求是合理的,哪些诉求是不合理的,我一定会跟他们讲清楚。”张焕明说。该事件经过张焕明等人的努力,家属最终接受了处置方案,两天时间,事件得到平稳有效处置,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
对事情的分析能力以及现场掌控能力,是张焕明在多年工作中积累下来的。
1983年,张焕明从部队退伍回乡,就在湖镇镇联防队工作,科室名称多次调整,综治办、社会治理办、平安法治办等,但张焕明的主要工作内容始终没变——解决村民的矛盾纠纷。
近30年来,小到邻里间吵架,大到非正常死亡、重大群体性事件,他都见识过,经他手之后,一般都能得到妥善解决,而且后续都没有出现再上访、起诉、闹事的情况。
在别人眼中看来的麻烦事,他却乐此不疲,很有成就感。“做这份工作,自然是累的。”他的妻子余红萍是最能体会他工作艰辛的人。“印象最深的是2005年红木小镇征地时他的忙和累。”余红萍回忆道,那一年也和今年夏天一样酷热难耐,每天天不亮张焕明就外出,直到晚上12点多才回家。
一天中午,余红萍回到家里,看到张焕明没上床休息,累得躺在客厅的水泥地上就睡着了。
镇聘编外干部不把自己当“外人”
“我感觉自己还没老,别人叫我老张,我还有点不适应。”已经退休倒计时的张焕明说,“如工作有需要,我愿意继续留下来,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他喜欢这份工作,我们也支持,周边的邻居都知道他是做调解工作的,对他也很好。”余红萍说,有一次,一名并不相识的妇女,带着礼品,一路打听找上门,说要感谢张焕明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余红萍连忙谢绝了这名妇女的好意,也明白了丈夫每日在外奔波,得到了当事人的认可,作为妻子感到很欣慰。
而已成家立业的大女儿张晓丹,对父亲更是赞不绝口。张晓丹大学时选择了师范学校,一毕业通过定向协议,回到龙游教书。她至今还记得父亲的教导:年轻人在单位里好好做事,多干一点总没错。
张焕明每天早早去上班,他的办公室是整个湖镇镇公共法律服务站最热闹的地方。很多村干部经常来找他咨询、向他问计,常常送走一批批“客人”后,他就立马开始研究卷宗、翻看笔记本。
张焕明文化程度不高,遇到问题时,他也会虚心向同行请教,而且也很爱学习。现在,他翻得最多的一本书就是《民法典》。“我们处理的很多问题,都是与法律相关的,要活到老、学到老。” 张焕明说。
在张焕明工作的时间里,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领导调走了一个又一个,只有张焕明和他的那份执着的调解情怀还依旧守在那里。
“有的人也会觉得我傻,毕竟我干这份工作的待遇和其他人不一样,我只是一名镇聘编外干部。” 张焕明说,这么多年来,面对待遇不同,他没有任何怨言,也从不把自己当“外人”。
“有事,找焕明!”这是湖镇镇许多干部群众挂在嘴边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