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石镇塔石村原名石村,以村边有巨石得名,后因石形似塔,又或因“石”与龙游土话“贼”谐音不雅,民国后期改称为塔石,也称塔石头。童姓是塔石村的大姓, 二支童姓先祖分别于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宋德祐年间(1275年-1277年)从横山后徐、江山城南七里桥头迁入。清末和民国时期,由江山迁入的始祖童必大的第二十三世孙童韫辉热心公益,《石村童氏宗谱》记载其事迹。
童韫辉,字宗玉,号石渠,生于清代同治5年(1866年),卒年不详,系前清县学廪生。童韫辉世居塔石头,家境殷实。他为人诚恳正直,处事公道,在乡里具有很高的威望。童韫辉不辞辛劳,常为家乡做公益事业,且乐此不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光绪仓皇出逃,天下大乱。此年为庚子年,史称“庚子事变”“庚子国变”或“庚子国难””。顽劣者趁社会动荡之机,滋事扰民,干着绑架勒索之事,俨然匪类。为保一方平安,童韫辉筹措资金成立乡民团守护乡土,并数次进县城请兵驻扎塔石头,以震慑匪徒,终使塔石头治安好转,百姓安居乐业。光绪壬寅年(1902年),县内遭遇多年不遇的干旱,粮田无收,百姓饥不裹腹。童韫辉筹措平价粮,接济乡亲。童韫辉还主持创立石村农务会,组织农户开展相互合作,交流水稻高产种植管理经验,使粮食连年增产。石村农务会的做法得到推广,邻村纷纷效仿,莫不获益。
甲辰年(1904年)年,位于雅村北面500米处的鹤龄溪(现称为塔石溪)一座称作上方桥的大桥被洪水冲毁,民众从雅村到塔石的通行受阻。童韫辉主动联络陈炽昌、何秾田、方以楠等,修建上方桥,并把木桥改为石板桥。是年,又与王文藻、翁秉钧、徐南薰等集资在后周靖端桥旁建北乡公所。由于经费不足,北乡公所建设几度中断,童韫辉不忍功亏一篑,又与项栋材、徐金海等捐垫数百元,终至建成。其时,大塘下村邱姓人家因遗产继承一事发生纠纷,请童韫辉出面调解。调解圆满成功后,邱家赠送童韫辉良田3亩,童韫辉将其转赠与北乡公所作为公产,用于维持北乡公所经费所需。
清朝咸同年间太平天国运动,致县域人口凋零,田地荒芜,甚至有的村庄空无一人。有人趁机将无主田地占为己有,并将田地租给逃荒避难的人耕种,向他们收取租金,称作公租,而实则据为己有,数10年间,收租者获利颇丰,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宣统初年(1909年),童韫辉被选为乡董,他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将公租充作教育经费,并将此方案呈请省长公署暨教育厅核准同意。民国2年(1913年),童韫辉任县立凤梧高等小学校长,向吞没截留国税者追缴了数千元充作高等小学基本金。童韫辉的所作所为得罪了既得利益者,他们对童韫辉造谣诬陷,暗中派陈某赴省城杭州活动,企图致童韫辉于死地,新任知事娄启铨抵龙游后即图谋对童韫辉实施抓捕。童韫辉得知消息,连夜动身赴杭州向省高等法院起诉,揭露对方阴谋,才未遭致迫害。此后,北乡田地公租直接交由县衙统一管理。民国4年(1915年),童韫辉发动将全乡荒山广植树木,发布保护森林简章,设农林会,为乡财政开源。他还提倡修缮家谱、建造寺庙,制订帮扶济困、尊老爱幼等章程。后来,童韫辉先后担任石村小学校长、县禁烟分所副董、县教育会评议员,成为省议员候选人。
童韫辉娶同龄的徐氏为妻。徐氏自17岁嫁给童韫辉后,洗衣做饭、教育孩子、赡养老人等尽心尽力,让丈夫能集中精力用于公益事业。夫妻俩相互理解,相互体贴,恩爱有加,为世人所羡慕。
民国13年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奖给童韫辉银质褒章及证书,表彰他热心公益、一心为民的义举。